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

时间:2022-10-09 04:24:13

小学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索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必须有所改变以致力于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将在分析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了高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的积累,面对同一个作品,自然会各取所需,进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学生、文本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对文本意义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师生个性张扬的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时原初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

《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一、确立主体地位,尊重个体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平等的对话,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生命和生活。阅读教学中,我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自我的体验。然而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让他们学会质疑,允许学生怀疑,并给予赞赏。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独特体验,使其获得个性的风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学中做到“六大解放”,具体说来就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这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绝对权威,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

二、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关系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的互动交流,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自我的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2.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授知识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运用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知识的探究者,面对文本新问题,能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构建自己的新视点,这也就决定了要师生间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新的认识。

3.学生与阅读文本间的交流互动

阅读理论告诉我们,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群体,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越是人见人异,常读常新。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三、鼓励自主阅读,把握探究导向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阅读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它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体验、感悟这种语言符号。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要充分留给学生自主的阅读权利,引导学生包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铺垫,独立地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在读中积极思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应当总体把握导向,毕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是非分辨和好书选择方面能力有限,若放任自流,学生的阅读有可能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起反作用。好书就像益友,它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不健康的书籍,是损友,长期耳濡目染,学生的行为习惯,文学修养必受其害。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朝着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勇于质疑,“学习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难。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在设计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的处理时,我发现这个环节的文字内隐藏了好多疑问,诸如,盲姑娘为什么能猜出这是贝多芬呢?贝多芬面对盲姑娘的疑问,为什么不答呢?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为她弹奏一曲呢?这些疑问,学生肯定也会有所体会。那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学生质疑,释疑,来学习,来读好。

四、精选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先要与文本对话,即通过先行阅读,全面把握教材。把握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把握课文作者的思路和意图以及教材编者的思路和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从而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在自己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时,是否曾想到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孤独,想到留守儿童的辛酸?人生的道路漫长,不幸总难避免,当遇到不幸,应该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不悲观绝望,而是怀着幻想与追求,即使面对死亡,嘴上仍带着微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课本的束缚,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

除了教师精选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外,还应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交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小学阶段,逐步安排略读、速读训练,并鼓励尝试运用。教师还应道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追求个体与文本和谐的过程,只有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2]李兵.实施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安徽技术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上一篇:浅析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实训教学在CAD教学中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