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其护理

时间:2022-10-09 04:21:18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其护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和药物学研究的发展,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特殊性,其在临床医学中的一些副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主要针对相关典型病例的分析,重点探讨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物副作用,并针对相关症状,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33-02

精神病人用药护理是整个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这种药物副作用都是比较轻微的。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一般都是针对其中某一个最突出的作用,而药物的其他作用就可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定的药物副作用。而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性比较小,患者如果服用特定的抗精神病药物,就很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对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选择在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40名患者,分析他们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并探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行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护理。1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表现

在临床医学中,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表现在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为了更好地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表现,笔者选择近六个月内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副作用的40名患者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这40名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男女各20名,年龄约在20-60岁之间。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副作用状况或者采用集中式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获取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出现药物副作用的40名患者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一些主要的药物副作用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药物引起的生理性副作用表现为恶心、干呕、便秘、药源性癫痫、视力下降、血压低等。

1.2药物引起的精神性副作用表现为一是精神性的兴奋症状:兴奋、失眠、思维紊乱、情绪起伏大、容易冲动、语言混乱、焦躁等;二是药源性谵妄症状:定向力差、意识模糊、行为意识不清、生活无法自理、产生幻觉和错觉等;三是精神性抑郁症状:状态低迷、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呆愣、沉默、悲观、消极、自责等。2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影响

由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给患者带来的一些药源性副作用,也可能使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

2.1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对药物的药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了解得不够,而当服用药物之后出现了药物副作用,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惧心理,患者常常会因为轻微的症状而让自己陷入极度的恐惧、紧张状态,并会伴随出汗、颤抖、呼吸急促等身体症状。

2.2愤怒心理有些患者会因为自身出现了药物副作用而迁怒他人,时常会怀疑是不是医护人员开错药,过多地责怪医护人员,并且常因情绪不稳而容易暴躁易怒,有时甚至会因情绪失控而对他人责骂甚至发生伤人或自伤等情况。

2.3焦虑心理患者一旦出现了药物副作用,如果副作用一直持续长时间不消,部分患者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心理。加上患者本身精神状态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就更会增加患者对病情和持续不消的副作用的焦虑情绪。而这些焦虑情绪会让患者表现出不安、焦躁、无助等低落情绪,长期的焦虑心理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也不利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和康复。

2.4悲观心理一部分患者常常会因为身体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之后,就对药物治疗产生怀疑,进而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对接下来的治疗失去希望和信心。这部分患者的悲观心理常表现为失眠、情绪低落、厌食、哭泣等。

2.5不配合治疗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精神疾病的折磨,对于治疗也比较谨慎、小心,一旦产生药物副作用,就十分害怕这些副作用会加重自己的病情,不利于自己身体的完全康复,对药物治疗产生怀疑,出现抵触情绪,在接下来的治疗中,会表现出不配合治疗的状态。3针对抗精神病药物所产生副作用的护理措施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平等、信任的护患关系是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的基本的重要前提。精神病人精神活动异常、思维紊乱、缺乏自知力,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及时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情况,尊重和理解病人,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加强语言沟通技巧及时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

3.2让患者提前了解药物副作用的情况医护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要对患者就药品的名称、药性、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出现副作用后要采取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地解释和说明。让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前,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做好药物治疗的心理建设,使其能在出现药物副作用后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悲观、愤怒等消极情绪。

3.3积极与患者沟通,打消患者对副作用的诸多疑虑当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医护人员要积极与其沟通,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接近和帮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来主动接受治疗,要向其解释药物副作用产生的原因,耐心地听取患者描述。医护人员尤其不能以消极或者回避的姿态来回应患者情绪过当的反映,要保持理性,积极打消患者的疑虑,规劝其接受治疗。

3.4预防和减轻患者的药物副作用医护人员在护理精神科病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轻其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首先,医生在用药之前,要充分根据药效等因素,还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状况、遗传因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精神情绪因素以及给药的次数、计量、效果等,医生要根据这些情况,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选择副作用最少、最适合病人特点的药品,尽量在用药之前就将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其次,在用药后,患者如果产生副作用,医护人员要根据其程度,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譬如某些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过后会出现下腹胀气、便秘、排尿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放松心情、用按摩或热敷等办法来改善这一状况,对于情况严重的病人,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采用导尿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痛苦。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方法以2011年――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复苏。观察抢救效果,分析5minApger评分。结果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另1例新生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采取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能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窒息死亡率。

【关键词】重度窒息;抢救;复苏;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43-02新生儿窒息就是在胎儿出生之后无自主呼吸或者是呼吸抑制从而出现混合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为5%-10%,新生儿窒息是较为危重的疾病之一,严重的会导致新生儿死亡。就临床实践而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产妇及分娩方式有较密切的关系[1]。采取有效措施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抢救对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院对33例重症窒息新生儿采用综合抢救和护理措施进行复苏的相关情况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1年――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胎龄24-31周,出生体重在1200g-3900g。患儿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口唇颜色发绀;肌张力减弱;皮肤黏膜反射减弱;无呼吸或有无效呼吸;心率表现不规律;患儿处于休克状态,且存在外周血液循环障碍。

1.2方法

1.2.1抢救方法①复苏配合:在复苏过程中,儿科医生位置与窒息儿的头部,对患儿各个阶段的情况准确评估,确定患儿在何时需要心脏按压,何时需要用药,同时进行人工通气和气管插管;产科医生主要负责患儿的心脏支持;助产士在患儿左侧负责断脐、静脉给药;手术台下助产士负责传递各种抢救用具。②清理呼吸道: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都是因为呼吸道阻塞引发的,要保证新生儿呼吸道畅通,在分娩中当胎儿头部娩出之后,助产者应该用左手的拇指放在新生儿的咽喉处,另外四指放在鼻根部,向口腔方向进行挤压,促使新生儿口部、鼻内、咽喉部的黏液挤出。胎儿娩出后,采用Apger进行快速评估,若新生儿的评分在0-3分,就需要立即剪断脐带,脐带长度保持在6-8cm,方便后期脐静脉给药。新生儿仰卧时,在其肩部应该置2cm高的颈托,利于新生儿气道畅通,然后接好吸痰管,按照先口腔后鼻腔的顺序清理管理呼吸道的分泌物,在吸痰中操作者的动作要轻柔,避免对新生儿粘膜产生损伤[2]。③人工通气:如新生儿没有自主呼吸,采用6s心率评价法对新生儿心率做评价之后,当心率

1.2.2护理方法①观察新生儿体征:复苏成功新生儿还未彻底脱离危险期,护理中要对其体征密切观察,尤其是要对患儿瞳孔、意识反应、皮肤颜色、肌张力等重点观察。另外,重视新生儿喂养、尿量以及大便情况。②保暖:新生儿复苏成功后,其循环功能还比较差,体温较低,尤其是低质量儿和早产儿,较容易出现硬肿症,护理中需要注重保暖,随时观察患儿体温变化[3]。③呼吸道护理:新生儿出现呕吐后,要及时将呼吸道中的呕吐物清理干净,避免误吸,产生肺炎或窒息。④感染护理: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护理中要注意隔离消毒,执行无菌操作标准,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2结果

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其中1例新生儿死亡,另1例新生儿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后期有2例患儿出现急性肺水肿,2例新生儿出现肺部感染。5分钟Apger评分为(8.36±2.54)。总体抢救和护理效果良好。3讨论

新生儿出现重度窒息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产妇因素。研究表明,大多数发生新生儿窒息情况,均因为产妇在产前有胎盘功能低下状况。第二,分娩因素。研究表明,引发新生儿窒息率较高的分娩方式有胎头吸引术和臂位剖宫产术。另外,在临床中因为脐带因素、新生儿体重等因素导致的重度窒息情况也相对较多。

新生儿窒息早期成功复苏能够逆转新生儿窒息的生理和病理,新生儿各种脏器功能能够全部恢复,但是晚期会导致患儿脏器出现严重损害,即便复苏成功,也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后遗症。所以在临床中准确评估新生儿窒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本组33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抢救成功31例,抢救成功率为93.9%,说明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对于新生儿复苏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王宝君,张旱愉,张韵.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9):74-75.

[2]陈静,胡娅,王智惠.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3):1041-1042.

[3]黄玉玲,黄秀玲,王刚.新生儿重度窒息100例抢救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10,11(8):1515-1516.

上一篇:2型糖尿病心理障碍治疗对糖尿病治疗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基层医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方法、成效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