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8-21 11:39:44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防治对策

【摘要】 目的 总结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常见的副作用,并提出防治对策,达到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并正确对待和处理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方法 以“抗精神病药物”为关键词检索2003~2009年期间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筛取并总结除常见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相关论文。结果 除去常见报道过的心脏毒性、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和恶性综合征外,抗精神病药物临床还有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月经紊乱、尿潴留和血脂代谢异常等副作用。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承受着心理和身体上的病痛,医务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全面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掌握其防治对策,尽量降低药物副作用带给患者的伤害,努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并使他们早日得到康复。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防治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负担也日益加重,长期严重的精神压力、心理应激引发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品也随之增多,但这些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影响。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文献报道中除去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个案报道做了总结,并对如何规避抗精神病药品不良反应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在此类药品的使用过程中引起重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抗精神病药物概论

1.1与抗精神病药品的区别和抗精神病药物虽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系指列入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长期用药后可产生精神依赖性和周期地或连续地使用某种药物的欲望,即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等,给用药者造成伤害[1]。而抗精神病药品是指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心理性精神障碍和一部分情感性精神病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的药物,除了发挥正常的药理作用外,长期用药不会产生精神依赖性。

1.2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抗精神病药物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等。②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氟哌噻吨等。③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④苯酰胺类。如舒必利、泰必利。⑤二苯氧氮平类。如氯氮平。⑥二苯丁哌啶类。如五氟利多[2]。抗精神病药物除以上几类外,尚有苯并异唑衍生物利培酮等。

2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2.1心律失常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可能为心肌复极化障碍、药物的奎尼丁样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对心脏的影响引起心电图的改变[3]。以氯氮平的发生率最高为38.1%,其次为氯氮平、维思通合用30.95%,奋乃静16.67%。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动过速(50%)发生率最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9%)第二位,窦房传导阻滞(7.14%)、左束支传导阻滞(7.14%)、窦性心动过缓(7.14%)第三位。

2.2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各种抗精神病药物都可干扰乙酰胆碱代谢,抑制肠蠕动,发生肠梗阻现象[4]。其次精神障碍患者常合并异常的精神状态、活动量、生活习惯等因素也是导致肠梗阻发生的原因。

2.3月经紊乱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影响上轴的调节和激素的合成、转运及作用,导致月经不调[5]。已知氯丙嗪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间接影响前叶的内分泌功能,减少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含量,但增加催乳素的释放,使血浆催乳素含量升高,抑制性周期,临床可见增大、泌乳、闭经、经期紊乱等。

2.4尿潴留抗精神病药有抗胆碱效应,松弛膀胱逼尿肌,引起排尿困难,甚至出现尿潴留[6],特别是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高效价药物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氯氮平有抗M受体作用,也可出现尿潴留。

2.5血脂代谢紊乱APS对血脂代谢及体质指数影响的机制相当复杂,较具说服力的观点认为多发生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7]。产生血脂代谢紊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躯体因素、饮食因素以及精神病患者生活场所局限导致运动过少等。

2.6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接受氯氮平治疗最严重的副反应,可能有以下几种机制:①钙离子通道异常。②药物直接毒性作用即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导致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和心肌复极不均衡性与不稳定性可诱发恶性心率失常[8]。

2.7浆细胞性乳腺炎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泌乳素抑制因子)受体引起脑垂体释放泌乳素(PRL),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则有微弱的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可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血PRL升高[9]。PRL升高将引起溢乳,如长期溢乳加上抵抗力下降可能引起乳管分泌物聚集,阻塞乳管引发乳管周围炎,继而发生浆细胞性乳腺炎。

2.8血清总胆汁酸增高与药代动力学有关[10]。文献报道,抗精神病药物均对肝脏有毒害作用,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致使血清总胆汁酸增高。

2.9血糖代谢异常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精神分裂症病人血糖代谢异常,包括诱发新的糖尿病、原有糖尿病病情加重或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其作用机制不很明确,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对胰岛素敏感度和葡萄糖效力有一定影响,或者引起胰岛素的抵抗所致[11]。

3防治对策

3.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轻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精神疾病患者承受着躯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治疗被动,配合性差,医务人员要以理解、尊重、同情的态度多与患者沟通,取得其好感和信任,用恰当的方法、美好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分阶段、连续、形式多样的心理护理[12]。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自知力和自理能力较差,对药品的认知能力也较差,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中更要加强对他们的生活护理,以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认真细致的态度、不怕辛苦的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和微小细节,使他们感到温暖、安全和关爱。从对患者心理和生活上的关心入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耐心细致地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药物的疗效及如何正确对待药物的副作用,减轻患者对药物及其副作用的恐惧感,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重视老年和病重患者的用药安全老年人常伴有多种疾病,使用药物较多,在此基础上服用精神药物,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机会增多。老年人对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比较敏感,尤其是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共济失调等,这些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跌倒、骨折和心源性猝死等[13]。病重患者认知能力往往缺失,需要嘱其亲属和陪护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医务人员要特别注意密切观察老年人和病重患者用药后的情况,以便遇到情况及时处理。

3.3关注抗精神病药物与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选择性差、作用广泛,对肝脏CYP酶系影响比较大,容易与多种药物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改变[14]。因此临床在合并使用相关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药物效应的改变,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适时监测药物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3.4加强抗精神病药物的药学监护对抗精神病药物进行药学监护,将有助于提高药疗效果,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15];同时由于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3.5正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针对临床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正确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如针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肥胖,调整患者饮食,采用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必要时要限制饮食,增加活动,减少睡眠。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患者服药后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不愿活动,所以要督促患者活动,减少睡眠时间,可采用奖励的方法使患者增加运动量,积极参与锻炼,促进能量代谢,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动力性肠梗阻的精神障碍患者,以理疗、针灸、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疗法激发人体的积极因素,刺激和提高肠道自主神经的作用,促进肠蠕动,主动解除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而促进病情好转等。

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承受着疾病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病痛,也忍受着药物不良反应带给他们的痛苦。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真诚的理解、关心他们,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认识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减少病者的伤痛,努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并使他们早日得到康复。

参考文献

[1]宋志伟,王晓红.正确区分与抗精神病药物[J].内蒙古中医药,2008,6(3):59.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8-179.

[3]叶泽文,代高坤.几种抗精神病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9):908.

[4]陆岩.精神障碍患者药源性动力性肠梗阻19例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10):657-659.

[5]王艳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月经紊乱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9,21(5):509.

[6]杨华,丁宁.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尿潴留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46.

[7]何寿国,钟洁海,温广妹.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1):26-27.

[8]梁新华,高彩荣,杜一顺,等.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2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3):201-202.

[9]洪胜龙,钱呈兴,焦建平.抗精神病药物致浆细胞性乳腺炎11例[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6):26,32.

[10]黄美蕊,方芳,黄杰.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 对血清总胆汁酸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 (2):73-74.

[11]陈情,张林杰.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的 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1):30-31.

[12]张平,张月芳.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的心理护理[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4):249-250.

[13]陈金兰,张巧稳,张敏.常用抗精神病药及其与相关 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药师,2008,11(10):1250-1252.

[14]肖世富.重视老年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 与临床杂志, 2006,25(10):800.

[15]何粤红.浅谈精神药物的药学监护[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7):149-150.

(收稿日期:2009-09-08)

上一篇:群体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 下一篇:桶装饮用水的卫生安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