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课程建设在提高学生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09 02:46:49

软件课程建设在提高学生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软件行业是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看好的行业,我国软件产业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增幅始终高于电子信息产业平均水平,产业规模继续扩大,软件出口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与布局不断调整,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并在促进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次转型的机会,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或发放货币,已经不能使得经济快速增长,只能依靠企业自身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企业的经济状况。

[关键词]软件开发团队 生产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02-01

我国软件从业人员有50多万人,在6000多家软件企业中有60%是50人以下的小企业,10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十余家,软件出口额不到印度的10%。据统计,目前我国软件企业项目的按时完成率平均为20%左右。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我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

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和编程基础课程,不断学习新的和先进的开发工具,只有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编程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代码,才能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

最基础的课程是C语言,然后根据应用范围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开发工具,如果搞底层开发一般使用C和汇编;如果是大型或者游戏软件开发那就是C或C++,一般都用到VC++或者C++开发工具;网页编程可以选择ASP/PHP/JSP;电子商务方面选择.NET和J2EE;网络应用一般选择JAVA。不过像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无论哪个方面的开发都需要学的,另外英语和数学也非常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

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培养教育学生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协作,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软件专业本身要求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同学们需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以此来提高个人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它感兴趣,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来学习,所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应先激发学生软件方面的兴趣。首先,给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让学生第一眼就感觉很好,再鼓励学生多练习、多熟悉环境,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由简单到复杂,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个软件。

四、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

现代企业是高职毕业生的最主要需求者,他们对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他们对毕业生的评价、对技能训练的改革需求不仅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社会声誉,还会左右企业对基地的财力或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体系。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校企合作制,创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前提,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必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因为学生顶岗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还不能够独立地完成某个工作任务。因此,加快、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强度,是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3]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高等教育研究,2008(6).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浅谈我国高校体育质量工程建设评价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