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的自然条件分析

时间:2022-10-09 01:17:37

梨树县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的自然条件分析

摘要 基于梨树县绿色有机水稻开发种植历程及现状,分析了其自然条件,以期为梨树县绿色有机水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有机水稻;自然条件;吉林梨树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72-01

梨树县现有耕地27.8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33.33 hm2,占耕地面积的4.8%,自2001年开发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当年获得成功,水田面积增为2 000 hm2,同年获四平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持的吉林省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2005年A级绿色食品优质稻米开发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得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水田面积为3 000 hm2;2009年开发绿色有机稻米精确种植技术示范,获得成功,水田面积为5 000 hm2;2012年吉林省天元润土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郑家屯”牌有机稻米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面积133.33 hm2 [1-2]。2012年绿色水稻面积近5 000 hm2;有机水稻近133.33 hm2,四平市绿色有机大米价格已达到57.0元/kg。现对梨树县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

1 地理位置

梨树县地处吉林省西部,隶属于四平市,东西辽河汇流区,是吉林、内蒙、辽宁3个省的交界处,位于东经123°20′~124°05′,北纬43°20′~44°05′,南接辽宁省昌图县,东邻公主岭市,北靠松原市长岭县,西连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后旗。东西最宽62 km,南北最长89 km,幅员面积3 121.2 hm2,耕地面积12万hm2。双辽市大地田园秀丽,土地肥沃,是全国产粮百强县之一。

2 地势地貌

梨树县总的地势走向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低下,由新立乡前界吐花东坨子的最高点(海拔217.2 m),向王奔镇的三江口铁路大桥附近地面的最低点(海拔107.2 m)逐降,落差为110 m,形成了东高西低、北岗南洼的地理特点,地形地貌属松辽平原的边缘,无明显的高山和典型的低地,全市大体可划分3个区:北部为波状微起伏平缓区;中西部为沙带区;东南沿河为平原区。

3 土壤类型

由于成土因子构成比较复杂,梨树县土壤分布地带性不甚明显,多是复区分布,基本还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的特点,这与全市地处黑钙土向栗钙土过渡区有关。全市概括起来,可划分为9个土类,23个亚类,29个土属,83个土种,以淡黑钙土、风砂土、冲积土为主要土类,其中淡黑钙土占耕地面积的40.8%,风砂土占耕地面积的27.4%。冲积土占耕地面积的9%。

4 空气

梨树县空气条件较好,市内无大中型化工企业,空气中硫氧化合物、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氯氟烃、甲烷等污染气含量较低,不超过国家标准,空气质量较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对粮食生产没有污染。

5 水资源

梨树县境内有东辽河、西辽河,新开河和温德河等主要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22 480万m3,地表水平均每年径流量为3 320万m3,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9 160万m3,地表水径流量集中于6—9月,人均占有地表水径流量为85 m3,1 hm2耕地平均占有量为253.5 m3,属吉林省贫水区。

梨树县的地下水分布主要分为4个水文地质区:东辽河丰富潜水区,包括新立乡、东明镇、柳条乡及王奔镇的一部分;西辽河较富潜水区,包括那木乡、梨树县区、王奔镇;北部半承压水区,包括茂林镇、向阳乡;中部较贫半承压水区,包括永加乡、玻璃山镇及卧虎等乡镇一部分。四平市水田主要集中在东辽河富潜水区。

6 光照

梨树县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792 h左右,太阳总辐射量为552.68 J/cm2,5月最多,为64.35 J/cm2,在5—9月水稻生长季节,太阳总辐射量为293.85 J/cm2,占全年辐射量的53.17%,年光合有效辐射量为270.78 J/cm2;在水稻生长的4—9月,日照总时数为1 438 h,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3%;全年平均气温为5.8 ℃,春季升温迅速,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10.7 ℃,到6月中旬上升为20.8 ℃,6月下旬平均气温超过22.1 ℃,到8月中旬结束,此期间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总辐射量逐步达到峰值,是一年中热量条件最好的时期;历年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5月3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有效积温多年平均值为311.86 ℃;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494.0 mm,4—9月作物生育期总降水453.4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1.8%。总体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适合种植水稻[3-4]。

7 结语

综上所述,梨树县无论从绿色有机水稻开发种植历程、现状及自然资源方面考虑,均有利于绿色有机水稻的大面积开发,前景广阔。

8 参考文献

[1] 杨惠杰,李义珍,黄育民,等.优质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源库结构[J].福建农业学报,1999(1):1-5.

[2] 吴有俊.培矮64S/E32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2001(1):43-45.

[3] 凌启鸿,苏祖芳,张海泉.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5(4):463-469.

[4] 杨惠杰,杨仁崔.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15(3):1-8.

上一篇:基质育秧不同铺设厚度对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 下一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