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中

时间:2022-10-08 09:39:33

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中

摘要:将不同教育手段与音乐的特殊表达方式进行融合,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广大音乐教师十分重视的德育功能。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与做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78-01

1 通过艺术美感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旋律、拍子、音色、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出的形象,诱导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两段时,学生自然会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被作品中主人公那种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会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纯朴和善良;化蝶部分作品主人公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真善美的体现,会紧紧抓住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真善美。

2 通过教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该是丰富而鲜活的,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的教育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同时融入德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背景,将德育教育融于教育内容之中等。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黄河颂》等,是学生早已熟悉的,距今虽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学生唱起来却依然情绪饱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作曲家将他的执着的人生追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谦虚的处事态度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作曲家这些好的品德,正是我们要倡导学生来学习的。因此,引导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作品时,通过对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能够使学生增强音乐体验,再度升华情感,从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3 通过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将享誉中外的名人传记、音乐作品、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可以使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产生伴随一生的影响。如在欣赏《国歌》时,可把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教学引言,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促使他创作出了《国歌》,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我们还可以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风云儿女》等,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学生在欣赏歌曲的旋律、领悟歌曲的内容的同时,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正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4 通过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自始至终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要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欣赏、理解能力,不追求形式,不生硬说教,建立起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无疑是将德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和坐立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紧密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举止。

5 通过各种课型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有较多的课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和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与文化,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结合《歌唱二小放牛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美好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6 通过音乐实践渗透教育教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创设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不地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通过艺术节班级选拔赛、合唱比赛、课前一支歌领唱选拔等等,使学生成为传播真善美的使者。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并且还使学生体验到了:要获得圆满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努力,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和品德将会无法完成。再如:在音乐舞蹈表演中,通过集体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蹈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

总之,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领域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适应时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学生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体会到作品中生动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才会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通过审美体验的不断积淀,才会使音乐真正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教育,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蕾.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2010(03).

[2] 李春来.奏响德育教育的"三部曲"[J].才智.2009(11).

[3] 吴祚松.谈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华商.2007(Z2).

作者简介:

李宇,生于1983年5月,小学一级教师,现任职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第一小学。主攻方向:音乐教学研究。

上一篇:江西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及备考策略 下一篇:一次盛大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