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余波中亚洲乘势而上

时间:2022-10-08 09:06:57

毫无疑问,上海、孟买和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应与更完善的香港和新加坡一起,把握住全球金融架构变革新出现的机遇,做新时期的弄潮儿。

告别变数颇多的鼠年,步入朴实无华的牛年。人们满怀希望,希望新的一年带来牛的典型特征――稳定、坚守与和谐。

尽管全球经济尚处在一片阴霾之中,但对中国和印度进行的最保守的估测也表明,这两个21世纪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了7%,并且有望在2009年保持5%~7%的增幅。尽管经济形势的冲击会对这两个前途远大的经济体带来挑战,但其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事实上,亚洲早已做好抵御这类经济增速放缓的准备。这是因为五花八门的统计数据下掩盖了另一个趋势,而过去十几年中这一趋势已经风起云涌。亚洲新兴市场中的中产阶级群体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能够填补西方消费者撤离后留下的空隙。

除日本外,亚洲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超过2.5亿。这一人群越来越喜欢减少储蓄、负债消费、去海外度假、购置住房和汽车、外出就餐或不断购买奢侈品。此外,还有约10亿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有能力购买摩托车、电视机和电冰箱,这一新兴消费群体人数可能不久就会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过去二十年间,这一群体的增速比全球任何其他地区都要快。

由于该群体的高储蓄传统,过去亚洲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比率一直要比西方国家低很多。以中国为例,个人消费对GDP的贡献比率仅为35%。而美国则超过70%。亚洲地区的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目前正竭力通过减税和降息来推动消费,鼓励这些节俭的人变得出手大方。

在采取这些激励措施方面,亚洲各国政府的状况要比西方国家好得多,因为他们具有健全的财务状况、低负债水平、大量外汇储备、适应能力很强的金融系统以及日益缓和的通胀率。西方不良资产对亚洲金融机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意味着亚洲各国政府没必要对其银行体系施以援手。

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将斥资近6000亿美元用于公共建设项目;与此类似,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政府也宣布了规模不菲的公共事业支出计划。这些都表明,亚洲各国完全有足够的“弹药”储备用于抵御正在显山露水的衰退。他们正在加大对道路、桥梁、学校和医院等领域的支出,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将资金再交到消费者手中。

当然,要缔造拥有超过30亿消费者的共同市场这一伟大抱负,亚洲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让更广泛的消费者能够进行融资、简化土地产权、加速劳工制度变革以及整顿法律体制等方面,各国政府能够而且也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西方国家当前的经济衰退和投资机遇的缺失,恰好是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将其盈余资本投资于本地区的良机。就印度而言,在以后十年内,单是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包括发电厂、道路、港口、供水以及污水处理计划等)就需要上万亿美元的投资。

毫无疑问,上海、孟买和迪拜等新兴金融中心应与更完善的香港和新加坡一起,把握住全球金融架构变革新出现的机遇,做新时期的弄潮儿。这些新兴金融中心对其市场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并且从西方国家前车之鉴中受益匪浅。一旦目前的金融动荡尘埃落定,这些亚洲中心凭借监管机构的灵活处理方式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些好运气,能够一跃而起,比肩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地位显赫的金融中心,在新的全球金融格局中与之平分秋色。2009年可能恰好见证这一历史拐点。

上一篇:巨幅震荡背后隐含着什么 下一篇:中国股引领全球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