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同心播健康

时间:2022-10-08 08:04:38

伉俪同心播健康

付德润、郭伟两位教授说:力所能及地参加有益社会、有益健康的公益活动,就自然会充满朝气;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就会摆脱烦恼,真正找到“第二个春天”,顺利实现“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目标。这既是他们人生理念,也是他们养生的秘诀。

在新疆医科大学,有一对已经年届七旬、执着传播健康知识的教授伉俪――付德润和郭伟,让新疆无数人们充满了敬慕之情。付德润教授,1937年12月出生于江苏泗阳县农村。郭伟教授,祖籍山东无县人,1939年11月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66年,他俩同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68年,一道服从国家分配,来到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从事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付德润主抓疾病防控,郭伟主要做临床医疗。

山乡防病――保卫健康

付教授夫妇初到皮山县,历尽了艰辛。皮山县是新疆历史上著名的古玛国,北缘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临雄伟的喀喇昆仑山脉,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以农业、林果业为主,没有现代工业基础,是部级的贫困县。当地的维吾尔民族占95%以上,他们面临着语言不通,无法开展医疗工作,甚至无法生活;生活习惯不适应,难以面对炎热干旱、沙尘漫天的气候,牛羊肉也少有品尝;交通非常不方便,要在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散居在雪山脚下,沙漠深处8万多人口中巡诊问药,常用运输工具是老乡的“驴的”,有幸可以坐坐拖拉机,而大多数时间是靠自己的两条腿。更为严峻的是,历史上和田地区就是各类致命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灾区。新疆解放以来,当地群众短期内也难以摆脱因长期经济落后而形成的生活习俗,吃着涝坝水,长着大脖子,露着黄斑牙,头上长癞疮,缺吃少穿,缺碘少盐、缺医少药……

1968年,皮山还处于两派武斗混乱中,付德润教授并未接手医疗业务;直到1973年南疆喀什地区发生2号病――副霍乱疫情,大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在危急之际,付教授才被调入县革委会文教卫生组,负责把本县发病有关的样本,直送喀什检测确诊,再迅速送回和田地区报告,每完成一件病例报送,就要往返800多公里。为防止自己被传染,又能争取时间,付教授常常在车上准备着十几个馕饼、两大塑料桶水,往返奔波于喀什、和田两地。这种疾病每年开春到10月中旬都要严控其蔓延,付教授一直坚持到1980年。每年到这个期间,他的体重都要减少好几千克。1975年,和田地区洛浦县发现一号病――鼠疫,惊动了中央,派专家到现场指导。和田地区所有防疫人员全部行动,严防死守,紧急救治。在此防病期间,付教授由于过度操劳,体重减少了8kg。

一直在县乡医院妇产科工作的郭伟教授,除了接生和防治妇科病外,还要担负如麻疹、肺炎、肠炎、脱水等四季常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当时,他们的两个女儿已有两三岁了,白天带着她们一同上班。需要出诊,就把孩子交给老乡照看。付教授常常在外出差,遇到半夜出诊,她只得把两个幼小的女儿锁在家中。

当他们看着这些致命性、常见病危害着当地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时,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尽力克服困难,为群众减少病痛,带去健康。他俩不分白天黑夜,经常走村串户,随时骑着毛驴出诊,一面为农牧民解除病痛,一面宣传防瘟疫常识,引导当地居民改水防病,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他们也与维吾尔老乡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他们用三个多月就学会了常用维语,以便于问诊和生活所需,在山村巡诊中,他们从毛驴背上摔下,裤子磨破、脚背跌伤是常有的享儿。

诲人不倦――桃李芬芳

1980年5月,付德润、郭伟教授同时调入新疆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研究。他们实难忘记皮山人民困苦的生活景象,眼前常常闪现出不得温饱、缺少文化的维吾尔老乡艰辛生活的画面和企盼改变生活现状、彻底摆脱病魔的渴望眼神。下决心要把科学知识教授给他们的后代、年轻的学生,让他们不再愚昧,不再受穷,不再受病魔折磨。抱着这个信念,他俩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教好学生,培养人才,彻底改变新疆落后卫生状况的教学中。

任教20年间,他俩直接培养各类学生20届、100班次累计三千多名。付教授任新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编著学术专著八部,六十多篇。郭教授任新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国内期刊上近40篇,出版了8个专著;1999年他们同时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新疆高校教学成果奖”。她以“新资源食品与健康”为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积极配合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学生营养餐计划的贯彻执行,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既服务于社会,又培养了研究生。

退休后的第二年――2001年,他俩同时做科学普及工作和营养师培训工作,在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公共营养师”新职业前,就开始办班,教授“营养健康课”。他们清楚 国家调查国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致病“四高”现象严重可怕,都与不科学的饮食结构习惯有关,必须尽快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实行政府、企业、社团、单位联动,扩大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力度。需要立即行动,不容迟疑。并没有人督促,也没有单位逼迫,他俩积极参与筹备“乌鲁木齐营养师协会”,新疆康泰营养保健研究所,分别担任副理事长、所长、副所长、办公室主任等职。自2005年9月15日以来,他俩参加社会力量办学,专事培训“公共营养师”授课已达49个班、计1783人。2008年8月,成立乌鲁木齐德康职业培训学校,郭教授任校长,付教授任副校长,该校已举办11期、培养学生五百多人。这些学员大都取得了全国通行的“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机关部队、幼儿园、媒体记者、县乡社区等输送了一批批比较系统掌握营养健康知识的专门人才,就像播下的种子,在全疆各地盛开营养之花,喜结健康之果。

但两位教授并不满足。他们说:西方发达国家人口与公共营养师的比例是500:1,而我国目前仅为30 000:1,新疆就更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需要更多的“公共营养师”来播撒营养种子,培育健康果实!

转变观念――播种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疆虽然是边远地区,但在城镇,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危害国民健康的已经不再是因营养不良,卫生不好所致的“贫困病”,而转变为因生活条件好,但缺乏科学营养健康知识,而形成的“富贵病”了。他们夫妻俩在教学实践中,亲身体验、摸索着健康的规律。随着付、郭俩位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掌握,了解到健康观念的转变发展。过去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增加营养成分、避免食用变质不卫生食品,来维护人体健康,现在却需关注如何均衡人体内营养

成分,防止因营养过剩或搭配不当而危害健康,“食品卫生”的概念也从食物本身原因,扩延到环境污染、生物变异,化学物质添加等外部环境。

2000年,他俩退休后,决定“要尽快把健康送给大众”。2004年初付教授主动报名参加自治区科协组织的科普服务演讲团,深入和田等南疆四地(州)开展科普下乡活动;而郭教授也支持老伴工作,并且也抽时间加入演讲团科普宣讲行列。2005年,他们无偿为北大校友开展健康讲座。此后,广播电台、医科大学老干处、驻地社区,都纷纷邀请付教授宣讲营养健康知识。

2007年1月,他们又参加自治区反协会组织的主题为“崇尚科学、关爱生命”大型科普活动。历时半个月的演讲中,年事已高的付教授不顾天寒地冻的恶劣气候和身体疲惫,每场演讲总以饱满的热情、高深的科学理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征服广大听众,博得热烈掌声……

数年来,付、郭教授深入到全疆二十多个县(市)和自治区各厅局、机关、学校、幼儿园、部队、街道社区等单位,开展“营养、生活方式与健康”科普讲座八百多场,听众达8万多人。应多家广播、电视、网站邀请,接受采访、赠送专稿、现场直播、录播等,使“营养健康”科学知识广为传播。为了更好地宣讲,使宣讲更加方便,效果更加直观有效,年已古稀的付教授夫妇自学电脑操作、制图拷贝、课件制作等技术,自费购买了数万元的多媒体成套设备,自制课件……

付教授、郭教授宣传营养健康知识,是发自内心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善用一切机会和时间进行健康科普宣讲。如2009年北大新疆校友会召开常务理事会,郭教授利用饭前一刻钟,即兴给与会人员讲了健康用餐要点。

相得益彰――自身受惠

他俩做科学普及工作二十多年,使成千上万人受益,自己同样也是受益者,而且是早得益者。

付教授过去是个每天吸两包烟的老烟民。1982年,付教授第一次做“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科普电台直播前,他就与17年吸烟史告别,并坚持至今。在宣讲中,他们也掌握了“饮酒既有利又有害”,于是,2002年6月,付教授毅然告别了饮白酒的历史。多年的社区科普工作,使他们逐渐养成并科学地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节奏,严格按照“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主副食搭配、酸碱度平衡。特别是晚饭,早吃、量少、质差(指多食蔬菜水果),长期坚持,从不改变;每天坚持走一万步左右,带着计步器计量,两人一道常打羽毛球。

1980年,他俩接到调令离开皮山县前,付教授已经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血脂高出标准4.5倍,中度脂肪肝,但晚年的时候,这些慢性病却离他远去了。如今,夫妻俩一个74岁、一个72岁,但身体健康,连医科大学老干处长都感到惊讶:每次体检,他俩的体重、血脂、血压、血糖都在标准以内。

付教授说:健康的有害因素往往发生在早年、发展在中年、发病在老年。郭教授的体会是:管住嘴,迈开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他俩还分析了人们对待健康的四种态度和导致结果:

一是糊涂人:透支健康,五十六十,提前死亡;

二是普通人:漠视健康,健康贬值,带病七十;

三是明白人 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九十;

四是聪明人:投资健康,健康增值,活过一百。

多年来,他们的家人也是健康长寿的受益者。付教授的老父亲健康的活过100岁,郭教授的老母亲现年95岁仍然健在,孙子体、智发育皆优,亲朋好友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健康得到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所以,他们更有信心和决心把乌鲁木齐、新疆的社区科学普及工作做好,把自己平生科学知识的积累,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人民。

志愿幸福――成就健康

当记者问及两位教授为什么对宣传营养健康知识这么执着时,他们说,由于健康知识的不足,导致非科学饮食、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加重。如今,营养问题已不再是个人行为问题,而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复兴的大问题。

健康长寿是个人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对个人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对国家来说,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可持续发展,健康就是最大的节约,健康就是最好的和谐。

他俩专门研究健康,有自己特有的体会:营养膳食要讲究,心态平衡更重要,家庭和睦是根本,融入社会保活力。

他们希望人们要走出家庭,少打麻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志愿行动,多讲求奉献,少计较得失,就不会产生被社会弃的失落感,反而会有保持社会价值的成就感。在家里,夫妻相互尊重,力避伤害感情,彼此孝敬老人,隔代亲不溺爱……

这是两位教授保持健康状态、关爱他人的“偏方”,也是创造喜悦心情、长久快乐的“良药”,他们现在分别担任新疆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新疆医科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在“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乌鲁木齐营养师协会”、“乌鲁木齐卫生法学会”、“自治区科协”、北京大学新疆校友会等多家社团也都担任重要职务,工作繁重,但他们轻松愉快地胜任。

正因为如此,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组织的表彰:“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个人”、“全疆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乌鲁木齐市科普先进个人”、“新疆老教授事业贡献奖”等荣誉。2009年,他俩获得了自治区老年保健协会颁发的“科普突出贡献金牛奖”。

这一对伉俪教授并不在意能获得什么奖励。他们的心声是:每当听到、看到他们的科普宣传能使老百姓受益,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做科普工作能使更多的人们受益,这就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最大安慰和最高奖赏。

上一篇:黑蚂蚁营养宝库 下一篇:春节假正好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