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人画思想在苏轼画论中的体现

时间:2022-10-08 08:04:16

浅议文人画思想在苏轼画论中的体现

作者简介:肖文静,籍贯:河南省漯河市,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人物

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简称中国画,除了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外,它的绘画理论也是博大精深,在浩瀚如海的中国古代画论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而宋代苏轼的画论又特别引人注目。在中国绘画史上,苏轼的画论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

关键词:苏轼 ;文人画;诗画一律

一、苏轼的画论的体系

苏轼的书画论具有真知灼见,影响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虽然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专著,但是他的思想却丰富的呈现在他的题画诗、题画记、画品文章中。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其次是对诗书画“本一律”的认识。所谓诗书画“本一律”是指诗歌、书法、绘画三者之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诗可以表达出画境,而画也可以描绘出诗意,三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在中国画中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可以说是苏轼画论精神的集中表现。

二、苏轼画论中文人画思想的体现

(一) 苏轼——文人画思想的最早提倡者

苏轼的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是宋代文人画思想的中心,他最早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使绘画从画工之事变成了文雅之事。自苏轼以后,抒情写意逐步成为文人画家作画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元人大倡“以书入画”之后,随着明清花鸟画的兴盛,“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吴镇)。”这己成为文人画家的口头禅。宋代文人画虽不能左右画坛,但它在与院体画相斗争又相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并对院体画向着诗意境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苏轼画论中文人画思想的具体论述

苏轼不仅是文人画的最早提倡者,也是文人画基本理论的建立者和实践者。他提出的文人画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1 苏轼是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士人画”理论,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他写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他的这一理论把文人画与画工画区别开来,着重强调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高于一般的画工。其次,反对完全追求形似,强调神似。

2 “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是一首影响深远的题画诗,它集中体现了苏轼的美学思想——“不求形似”、“诗画一律”。苏轼认为绘画作品应当注重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表达出画家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这样的作品才会富有生气,变得有意义。苏轼“不求形似”的文人画思想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成了文人画的基本原则。

3 苏轼在其《净因院画记》中写道:“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常理。非高人异才不能辩。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画工与士人的区别,画工之技艺虽然高超,但是终究在文学内涵及神韵捕捉上有所欠缺,只有“高人异才”,才华满腹的士大夫才能得“常理”。苏轼这种贬低画工抬高士人画的言论正是典型的文人画思想。

三、苏轼论中“诗画一律”的表现

苏轼关于诗画关系的论述,为后人引用最多的是《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的诗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文人画的鼻祖,其绘画富有诗情,诗句富有画意。如陶文鹏所说的那样:“(王维)现存的《江山霁雪图》。笔墨洗练简约,有萧疏淡远之致,正如苏轼所说的 摩诘得之于象外(《王维吴道子画》),整个画幅呈现出如他的诗歌一样的清幽孤寂的情趣、开阔深远的意境,很能引人联想。而王维的诗又富于画境,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明显地吸收了绘画的色彩映衬和明暗对比;……”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说文人画应当使画面所描绘的有形的东西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内涵,苏轼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写其景,还要写其意。这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涵养的开端。

苏轼在《书焉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首诗道出了诗画共生关系的主要精神,此处的“一律”是指事物的相通性,“天工”是指天然、自然。“清新”指清爽不俗且具有独特性,苏轼认为一首好诗就同一幅绝美的图画一样。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更是苏轼“诗画一律”,诗书画相结合的体现。

后世名家对于苏轼的画论、题画诗等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诗句留下。例如张文潜的《读苏子瞻韩干马图》中写道:“我虽不见韩干马,一读公诗如见者。”这两句诗就是说读苏轼的读画诗就能从诗中感受到画意的存在,可见苏轼将诗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能将眼中看到的实景转化为浓浓的诗意,这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积淀是达不到的。这更是苏轼自身“诗画一律”思想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画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苏轼诗画理论的核心就是“诗画一律”论,这是文人画理论的主题思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促进了画家主体精神的觉醒,它也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 的精神命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绘画精神的最好表现,诗画结合是中国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苏轼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绘画及文人画的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苏轼首先区分了文人画与画工画,使人们的审美视野中出现了文人画,对文人画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肯定了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开拓了文人画境;把画提高到与诗等同的重要地位,使绘画成为文人雅事。

结论

我国诗画结合的表现形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优秀综合艺术形式,西方的艺术家称之为“优秀的东方艺术”。苏轼留下的大量的诗画艺术品,积淀了融通诗画艺术的宝贵而丰厚的创作经验,这大宗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学习,并加以弘扬、传承。(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幅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 .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6:138,58-86.

[2]陈中渐.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1:124-130.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110-130.

[4]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3.

上一篇:浅谈软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设计要点 下一篇:论当代个性化设计与形而下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