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 以教兴校

时间:2022-10-08 06:42:06

一、校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师迅速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课题研究就是一条最好的路子。因此我校始终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作为办学的主题。

多年来一直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2005年参加了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2008年我校又参加了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的研究,但这种大型课题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不能面对大多数教师,一个课题组只需要3、5人或7、8人,只能是个别骨干教师参与。第二,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一般都是两到三年,见效慢。第三,与教学实际结合得不是很紧密,不能快速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弥补这一弊端,2010年秋天,我校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校本课题研究。这种校本科研植根于日常教学实际,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每一位教师就是研究者,周期短,见效快,参与面广。我校本次校本课题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全员参与,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实效性,校本立项课题达30个。下面就把我们的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汇报一下:

二、研究过程

(一)制定“校本课题研究大赛”活动实施方案。此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校“科研兴校战略”为指针,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面向教师,重在通过校本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了校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选题的要求以及研究的时间与步骤,指导教师规范有序地完成课题研究。

(二)培训骨干,指导选题。小课题研究旨在谋求教育行动的改革,选题时,我们认为在着眼于教育改革走向的同时,尤其要考虑的是在学校开展这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其中既要顾及开展这种研究所必不可少的研究条件,更要考虑教师有没有研究这种课题的志趣。为此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我们先确立了“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大课题,并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要求教研组在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的子课题。

(三)付诸实践,跟踪指导。小课题的研究,这是我们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方面的一个新亮点。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们在加强教师理论指导的同时,还着重要求教师们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小课题研究起来看似很简单,因为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但通过我们的实践跟踪,发现老师们最初只是停留在材料和数据的搜集上。缺少深刻的科研反思。于是我们及时地指出他们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们明确认识到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跟踪指导,教师不再将材料的积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而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行科研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相关素材的积累,并随时和组内教师进行交流和思想互换,使课题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四)展示交流,成果汇报。轰轰烈烈的小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多,终于迎来了交流、汇报的时刻。2011年12月,我们分文科、理科两组分别进行了科研成果展示交流。本次活动由评委现场打分,参赛老师围绕着自己的课题慷慨陈词、侃侃而谈,诠释“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感悟,台上真诚自然,台下掌声连连,收到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这次的成果交流,尽管每个学科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清晰的研究思路、规范的过程管理、详实的课题资源、良好的推广效果等,给我校今后的小课题管理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会议吸引了我县兄弟学校的教科研主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并得到了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三、感悟与展望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抓住了教育科研的今天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明天。我校教育科研也在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研究课题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与磨合区,本次校本课题的开展正是一次强劲的东风,它必将促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新的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立身其中,我们发现:我们以前所研究、实验的教育科研课题的许多内涵与理念和“新课标”是不谋而合的。学校提出了教育思想的人文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的教学研究总体思路。要求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老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了“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我们对教师的备、上、批、辅、考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为教师构建了便于实验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翅膀 下一篇:以课程建设突破口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