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08 05:56:34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就业问题上。因此,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不仅解决学生的前途问题,而且对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

高等院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和实行并轨招生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呈跳跃式增长的态势,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却增速有限,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广大普通学生已经构成威胁,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而言则难上加难。

2.就业成本攀升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谋求职位时,在搜索职位信息及自我包装等方面的花费都逐步升高,另外还有不菲的隐性人情关系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差旅费、正装费、电话费甚至简历制作费,很多学生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从而导致信息闭塞,由此也使他们在就业中失去许多公平竞争机会。

3.社会资源稀少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才招聘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明显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双向选择变成了单向选择,这有违择业的公平性。

(二)主观原因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山区,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过于期望“读书改变命运”。在求职思想上,更是注重就业地域和待遇,将目光都投向经济发达城市、薪水高的三资企业或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但就业的心理压力和就业难的现实,却让这些学生发现自己在就业、择业面前的无奈和无助。

2.综合素质不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不同,他们在英语、计算机、知识面和文艺特长方面和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在校期间较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未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差。这与企事业单位招聘需求的能力要求有一定差距。

3.就业心理脆弱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敏感和焦虑。因此,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不良心理情绪,并且往往加重自卑心理,缺乏竞争勇气、自信心。在参加招聘面试时心理负担过重,忐忑不安,不善于展现自己,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面试效果。

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主体。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毕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群策群力,从国家与社会、高校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三个层面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支持体系。

(一)国家和社会支持体系

1.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国家通过疏通就业渠道,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法规,改革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等对毕业生就业从政策上帮助;通过法律、行政手段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保证,消除就业市场上性别、籍贯、相貌等就业歧视现象。

2.营造平等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理性、科学的用人观,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自然特性和人格特征,抛除性别、学校名气、学历等方面的偏见,积极接受大学生,广纳贤才,遵循人职匹配理论,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为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支持体系

1.经济资助层面

一是落实好常规性的帮扶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财力支持是党和政府一贯采取的救援措施,具体包括在校期间生活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从经济上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二是设立就业专项援助资金。学校面向广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签约报销路费的优惠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免除因路途遥远、花费较多而带来的各种负担,鼓励学生只要有希望就要勇于尝试。

2.能力提升层面

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根据大学生活的特点,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技能的指导,并结合相应的实践平台和活动平台,系统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就业择业心理调试以及面试技巧和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进行求职演练,增强求职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在保持原有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岗位外,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多参加技术型、脑力型的勤工助学。例如:设立创新奖,鼓励他们参加“U势界”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而且还能带动一批学生自主创业,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加强与企业联系与交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开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定期提供培训岗位,进而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档次,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1]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学生“三下乡”平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参与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既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交往技能,增长社会阅历,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3.服务支持层面

一是建立就业心理援助机制。通过设置就业心理援助机构,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情绪,积极地进行心理引导,使他们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2]二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就业相关政策,组织招聘会和宣讲会,及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求职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向学生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应征入伍”等项目,以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学生自助体系

1.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就业自信心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善于寻找和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勇敢接受社会的挑选,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做到自立、自强、自重;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不因一时的就业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失望,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的意志,提高就业自信心。

2.加强自我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关键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应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全面发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竞争型、开放型、通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树立理性的就业观,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待机而发的择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3]

参考文献:

[1] 王波,仲国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三线援助”模

式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09,22(3):54-57.

[2] 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J].企业导报,2011,(10):33-34.

[3] 廖立敏,刘富良.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大学生就业[J].

高教与经济,2009,(4):215-216.

上一篇:建设蕴含不同学科相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 下一篇:浅论大学生金融投资咨询服务创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