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声”动课堂

时间:2022-10-08 04:52:23

“读”占鳌头“声”动课堂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主线,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提高表达能力。本文从初读、范读、研读和品读环节,结合实际课例论述,应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指导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训练; 初读; 范读; 研读; 品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48-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初读课文,重在"感"

初读课文应着眼于整体训练、总体感知。每教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课前读三遍课文。第一遍,弄清文题,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通顺课文,分清自然段,并从字面上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三遍,分出逻辑,通过朗读试图让学生掌握每段的内容,进而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例如:在执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条分缕析,而是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课文,扫除障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如"鞠躬"、"胶卷"等字词,借助工具书把字词读准、课文读通。对一些不理解的词,如"阳光明媚"则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来解决。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扫除文字障碍后,我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也可请老师帮助解决,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三读课文,明篇设疑。在读懂个别句子,段落的基础上,用"段意串连概括法"较为完整的归纳主要内容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在读中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以及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的感情。

2范读课文,重在"导"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决非易事。因此教师应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做好范读。我在范读课文时,通常会让学生用心听,并用笔在轻重音的字词上作记号,在句子中画出停顿符号,从语气上注意轻重缓急。当范读到要求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例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后来,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

由此可见,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但是,一节课中的范读也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练,这样才能使范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研读课文,重在 "巧"

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色彩、领悟文中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悟,还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巧妙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时,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例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一感情主题。

4品读课文,要有"变"

要深化主题、品味情感、激活学生朗读的兴趣,朗读的方法要多"变"。布鲁姆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朗读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力量的驱使,是难以成功的。作为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激活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引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个人表演读等方法穿行,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

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一句时,我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朗读"前面的……,后面的……"让学生与老师逐渐加快交替轮读,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深入地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然后巧妙地把"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两句话投影出来,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反复吟诵,入情入境地品味,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感受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协调之美、节奏之美。

5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朗读能力的训练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根本途径。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的记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和谐课堂的主旋律。老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朗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造一个书声朗朗、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王欣亓恒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小学语文》2007年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需要“三心” 下一篇:简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