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答题技巧浅析

时间:2022-07-09 01:42:35

熟语答题技巧浅析

摘要:"熟语(成语)"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一个考点,从历年高考试卷看这是一个高频考点,同时也是热点。为此本文从考纲阐释,2012年全国13套高考试卷的题型、设题陷井方面分析总结一些规律和答题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对考生备考的建议。旨在对考生轻松掌握这一考点有所帮助。

关键词:熟语;答题;技巧; 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85-01

1考纲阐释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一个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高考对熟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其含义包括两点:其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其二,是在"使用"中进行考查。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成语仍是考查的重点。

22012年高考情况

2012年全国17套试卷共有13套(湖南卷、上海卷、福建卷、北京卷没有设题考查)试卷对成语进行了客观选择题的考查,分值均为3分。除江苏卷、湖北卷和天津卷采用辨别选择的形式之外,其余各卷均采用辨别正误的形式。13套试卷中7套专考成语,另外6套是成语和词语(安徽卷、湖北卷、浙江卷和四川卷考查了虚词)混合再一题中考查。

就2012年13套试卷看,对成语能力的考查往往会就误用频率较高的几种情况设置干扰。

3设题陷井

3.1望文生义:

[例1](2012江西卷)D滚滚长江水,滔滔黄河浪,翻卷起中国历史上多少为争夺权力而相互杀戮、茹毛饮血的残酷故事。

【解析】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方法归纳: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且大多源于典故,另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有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难度,如不仔细,只按昭字面理解,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

不名一文 不刊之论 人莫予毒 下里巴人 首当其冲 登堂入室 江河日下 等

3.2张冠李戴,对象用错:

[例1] (2012全国大纲卷)B.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解析】B."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它适用的对象是"人像",而本句的陈述对象是"立体报纸",使用错误。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卷)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解析】A."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这里形容的对象错了。

D."从一而终",意思是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这里形容的对象错了。

方法归纳:成语的适用对象有人和物的区别。用于人方面的还有主客、男女、尊卑、长幼、谦敬之分。如不了解适用对象,使用起来就容易出错。此类易错成语有:

不期而遇 美轮美奂 不耻下问 楚楚动人 从善如流 相敬如宾 豆蔻年华 等

3.3情感失准,色彩失调:

[例1] (2012全国新课标卷)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解析】"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有贬义,此处褒贬不当。

方法归纳:有些成语意义相近但感彩不同,运用成语就应根据语境要求正确选用,以免情感失准,色彩失调。

3.4搭配不当:

[例] (2012安徽卷)C.国际田联专家认为,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解析】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增长得很快,多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此处与"竞技状态"搭配不当。

方法归纳:成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违反这种搭配,就易出错。

3.5不合语境:

[例] (2012全国大纲卷)C.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 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透彻,解释得那么轻松。

【解析】C."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而该句中的中国古典家具有"今天"之"佳境",却没有"渐入"的语境。

D."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的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与语境相符。

方法归纳:成语的使用不能脱离语境,否则极易造成错误。成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范围,如不能分清成语的使用范围就会使用错误。

除了2012年13套高考试卷涉及到的这几类干扰外还有"形近致误"、"自相矛盾"、"轻重失调"、"不合逻辑"等也是高频高点。

4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辨清试题指向。看清题干,是选"恰当(正确的)",还是选"不恰当(不正确的)"。

(2)联系语境选择。语境是词语(熟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确定某个熟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3)辨明误用类型。一个个典型的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可通过明确其错误的原因作最后确认。

(4)调动储备释疑。在整体把握语境的基础上,调动各种知识,重点揣摩捉摸不定的选取项。

(5)灵活运用方法。排除法是一种解题技巧,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一种方法。

5建议

熟语,在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个高频考点,希望广大考生倍加重视。建议指导老师在指导考生复习这一考点时一定要把这一考点讲深讲透讲活。绝大多数的熟语都来自寓言、典故,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我们老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枯燥的词语讲活,就一定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我们的考生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成语意蕴丰厚、薄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学习这些熟语(成语),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学习和识记熟语(成语)是一件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但作为一个知识点和考点也有枯燥乏味的地方。为此建议我们考生要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那怕一天记五个都行,到高考时我们头脑里就有近千个熟语(成语)了,再加上我们学习和掌握答题的技能技巧,相信大家在高考时解答这个题一定会得心应手,考出满意的成绩。

上一篇: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需要“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