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VI检验与棉花质量保障体系

时间:2022-10-08 04:31:04

HVI检验与棉花质量保障体系

纺织企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在逐年提高,生产低支纱的利润在逐步减少,甚至亏本。因此,企业生产高档产品时,对原料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以前生产低支纱时只要购买4~5级花就可以了,甚至6~7级花也能配棉使用,而现在生产高支及精梳纱时,就必须购买3级以上甚至是2级的棉花,而且要求纤维要长,整齐度要高,成熟要好,马克隆值不能太低也不要太高,这样纺织企业才能减少原料的损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为什么重质量,但却不重HVI检验结果

面对当前纺织行业对原棉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随着棉花收购资格的放开,原先轧花厂收花站按质论价、排着长龙、热火朝天的收花场面已经不复存在,跨地区、跨市,甚至跨省收购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谁也说不准盐城轧花厂生产的棉花到底是盐城的还是江苏的,或是山东的。而且现在的棉花采摘后棉农不需要自己到轧花厂去交售,会有人上门来收购,不分等级、不问回潮、统一价格,甚至有的就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这些人现在叫“棉花经纪人”。轧花厂也设点收购,但由于没有棉花经纪人“上门服务”,因此轧花厂的收购量远远赶不上他们。

加工时,由于轧花厂收购棉花经纪人转售的籽棉价格偏高,为了降低成本,就只能尽量开快挡,不搞“大清大排”,这样,原本可以生产3级的籽棉就被加工成不“3”不“4”的皮棉,如果回潮率再偏高,那加工出来的皮棉就连4级都保不住了。纤检机构在检查时也要求轧花厂按规定做,但轧花厂也有自己的苦处:如果不收购棉花经纪人的籽棉,那就没有收购量,而投入维修、工人工资、购买打包铅丝包布等成本就收不回来;如果收购的籽棉再重新分拣,不说人工用不起,场地也不够,就是时间也不允许,因为好多企业需要加工销售后利用资金回笼再次进行收购。另外,如果在加工时“大清大排”,棉花质量是可以上去一点,但排掉的重量损失就要他们自己承担,而且质量上去后的差价够不够弥补重量的损失还说不准。所以加工企业不敢冒这样的风险,企业追求的是利润,至于是否浪费资源已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因此,对棉花质量的控制归根到底应该是对棉花收购环节质量的控制,只要收购环节的质量控制好了,那加工环节的质量就可以有条件来得到保证。

市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新产品的推出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市场的认可程度,也就是消费者是否接受。如果一个新产品的新功能平时用不到,或者使用不方便,消费者都不认可,那这个产品再先进、科技含量再高也是不成功的。棉花的“消费者”是纺织企业,棉花体制改革的最主要体现就是大包型和HVI检验。现在随着改革,市场上的大包型棉包逐步增加,纺织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部分都开始配备夹包机而逐步取代人工搬运,虽然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一次性的成本投入较人工搬运来说还是太大(一般纺织厂最起码配两台夹包机,大一点的企业就要配4~5台,每台按16万元算,两台就是32万元,5台就要80万元)。而HVI检验结果,对纺织企业来说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依据而无法直接使用,纺织企业基本上仍然在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检验、配棉。

原因何在?主要问题是棉花加工企业没有按照HVI的检验结果进行重新组批,而是按班次组批直接销售。纺织企业购进棉花后即使愿意按照HVI检验证书去挑包,那也要把整批棉花拆垛平摊在地上一包一包去对包号。如果一批棉花不够配棉,还要再拆一垛棉花去挑包,如果两批还不够,挑完包后,还要把剩余的棉包再分别打垛。如果下次配棉时还有这一批棉花中的棉包,那就要再次拆垛、挑包、再打垛,试问配棉的搬倒费用要多大?有哪个纺织企业会愿意这样做?何况纺织企业的仓库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场地去做这件事情。因此,HVI检验结果对纺织企业来说就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从体系上统筹考虑发挥HVI作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仓储监管体系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棉花加工企业成批后的棉花调入监管库,监管库中安装一套软件,对到库的棉包进行组批后再分别堆放,然后将组批的信息在网上,纺织企业可以登录到网站上根据需要购买自己使用的棉花:同样,到库重新组批后的棉花也可以作为期货或电子撮合棉进行网上交易。这样HVI检验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对我国棉花市场的作用效果显著,特别是2008年度在棉花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国家收储220万吨储备棉,遏止了棉花价格的下滑,一定程度保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但是通过此次国储棉收储工作,发现暴露出来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此次收储国储棉,是国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纺织行业的滑坡,为保证棉农的收益,提高棉农种棉积极性而进行的一项政策性工作。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政策出台太迟,内地棉农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在政策出台时,棉农手中的棉花已基本销售完,所以,此次国储棉收储真正获利的是棉花经营者和轧花厂,而棉农种棉积极性基本上没有受到保护。据好多交棉企业讲,明年好多地方的棉农都不准备再种棉花了,因为费时费力而经济效益不如其他农作物。因此,以后国家要再出台相应的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要让政策实施的结果能够和初衷保持一致。

2 此次收储国储棉的价格与轧花厂加工皮棉成本的差价过大,是造成在收储中出现各种质量情况的根源。“小包改大包”现象,就是因为在市场上籽棉货源不足,而200型企业的加工成本、销售价格低于收储价格,有利润空间,一些“头脑聪明”的企业就开始钻这个空子,买200型的棉包改加工成400型的棉包。因此,国家政策的出台必须要早,这样可以避免价格差异过大,从而避免出现一些企业投机取巧的情况。

3 HVI检验留样有待统一规范。现在大部分400型加工企业都要求检验样品必须归还,而检验机构检验完毕后,检验样品基本上都是一个班次混合堆放,而没有重新每样装袋。因此,当入储检验中发现有质量问题时,要么检验样品已经归还企业、要么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检验样品。这样,在进行责任溯源时,就无法分清到底是生产企业的问题,还是检验机构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像经营性公检一样对HVI检验样品进行统一的规定,从而避免企业逃避相应的责任。

4 目前检验体制改革的模式是回潮率探头安装在打包机上,回潮率检验结果由企业自己提供,现在好多地方已经发现企业从回潮率探头上做文章的现象。确实纤检机构加大检查力度是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回潮率探头在打包机上不能移动,棉花加工企业没有办法做手脚,如果自己私自改动就不显示回潮率?这可能需要探头生产单位来研究对策。然后纤检部门再加大检查力度,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在资格复查时直接取消其加工资格,在这样的措施下,企业冒险的成本太大,作假的可能性就该会大大降低。

上一篇:择衣攻略:“五处”即发 下一篇:建立科学制度 推进“两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