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药物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

时间:2022-10-08 04:19:52

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药物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

摘要:目的 对比盐敏感性高血压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药物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盐负荷试验测试结果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B组为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对两组患者临床联合用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可知,A1、A2、B1、B2四组患者比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用药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症,其引发病症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盐的摄入量也是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1]。由于患者对盐敏感度不同,因此分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2]。通过两种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程度不一,因此我院通过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以研究联合药物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患者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系统重大疾病者,肝、肾、胃等功能障碍者,未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者。按盐负荷试验测试结果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共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8.56±6.5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77±0.45)个月。B组为非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共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8.52±6.5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73±0.4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A、B两组患者各平均分为A1、A2、B1、B2共四组。给予A1、B1组吲达帕胺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患者每日服用吲达帕胺2.5mg,1次/d;服用培哚普利4mg,1次/d。给予A2、B2组患者非洛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每日服用非洛地平5mg分两次服用;培哚普利同A组剂量相同。对于患者中血压在140/90mmHg之上的,根据实际病情对药物服用剂量进行调整,逐步加大,其中吲达帕胺最多每日服用5mg,非洛地平每日服用最多为10mg,培哚普利每日最多服用8mg。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w。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24h动态血压、空腹胰岛素、尿微量蛋白、血清肌酐、BMI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与统计[3]。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x±s 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可知,A1、A2、B1、B2四组患者比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分析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经检查肝、胃、肾等功能未见明显功能障碍。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方案多以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为主,并以可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抗压药物为主[4]。吲达帕胺为磺胺类利尿剂,可起到显著的利尿作用,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内流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降低血管对血管加压胺的超敏感性,从而对血管收缩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5]。非洛地平为血管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对小动脉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性,并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动脉血压。培哚普利为长效、强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6]。通过联合用药治疗措施,有效降低药物使用剂量,降低对靶器官产生的损伤。

通过研究证明,盐敏感性高血压与非盐敏感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对比,前者损害更为严重,治疗中可选用吲达帕胺联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后者则可选择非洛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总之在临床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应积极操作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降低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1]王热华,林锋,陈诗泉,蒲晓东.氨氯地平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疗效影响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3):149-150.

[2]罗怡.盐敏感性高血压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进展,2013,34(5):644-647.

[3]郭梅娥.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选择[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6(10):2364-2365.

[4]吴琪,秦晓娟,唐延甜等.盐敏感性高血压非盐敏感性高血压联合药物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4):396-398.

[5]高峰,周静,万招飞等.调节血糖代谢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盐敏感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70-272.

[6]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性及其与炎症因子的关系[J].延安大学学报,2011,9(4):12-14.编辑/许言

上一篇:初发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护理 下一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