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建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2-10-08 04:08:35

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建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摘 要】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建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教学宗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真实直观的情境、具体可行的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从而完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施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并且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 学习任务 设计原则 课堂建构 师生定位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27-0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学生在建构式课堂中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建构课堂教学,在教学宗旨确定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自身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设计案例”进行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让学生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任务跟进”则是把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具象成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此任务没有给出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利用所学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吻合,也与当今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思路是一致的,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这种“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适合中职计算机教学的。

利用“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此模式成功的首要因素

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因素是案例的选择。精心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学的知识点,适合学生学情,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必定会有一个选择案例的过程,那么教师选择案例的原则,必须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此考量所选择的这一案例,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是否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选择的案例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对教授计算机应用课程尤其重要。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操作课程,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各类操作的综合应用,并能利用所学习的的操作技巧解决问题,以提高综合操作技能。但是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过程一个个操作学下来,学生学到的操作是分散的,没有关联的,经常学到后面忘了前面,最终整个课程学下来,可能还是什么都不会做。而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融合多种操作技巧来解决学生在此案例中将要完成的任务,由此给学生强烈的印象,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碰到类似问题,他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以下为笔者选择的案例之一:在学生上中职校第一个学期,临近元旦,学生已学习了Word相关的一些操作,如文字处理、文本框处理、艺术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等,作为案例的主体――学生本人,假设已处在工作岗位上,在此情境下,请为你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分别用Word所学操作技巧设计一张贺年卡,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发出去,学生必须自行设计贺卡的内容、风格、发送方式等,形成一个执行方案再到电脑上实现这一方案。这个案例,它有情境――节日,有任务――设计及发送贺卡,有角色――学生及与之有关联的人,学生在完成此案例任务时就会对相关的操作技巧融会贯通,由此来达到教学要求的综合技能提升的目的。

二、在好的案例基础上安排典型性工作任务是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中的第二步就是“任务跟进”,在案例中给学生安排好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即问题),是一个案例教学成功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既要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更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这个案例中的角色,即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旁观者。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案例时,案例选择得当,对案例的情境、环节、问题设计都堪称完美,甚至自己亲力亲为一步步把问题解决过程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按设置好的步骤做,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沦为旁观者和模仿者,最终完成的作品是他已经从老师那了解的结果,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综合能力方面不能达到最好的目的。要在一个案例中设计好典型性工作任务(问题),该任务(问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任务(问题)是贴合案例情境和学生学情的。如上面所举“贺卡设计”案例,任务设计完全贴合节日临近的情境,而在此教学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基础,对完成此任务有一定的把握,学生很容易进入案例设计的角色。如果此案例放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初期,则学生没有操作技能基础,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就会轻易放弃。

其次,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是相对复杂的。这个复杂,是指学生在完成此任务、解决此问题时,不是一目了然、马上就可以解决,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量,才能得出解决方案,多个步骤的实施才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仅是一两个操作就能完成的不是典型性工作任务。“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贺卡,不同对象的贺卡在内容、布局、风格上要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又将用到哪些操作方法才能实现等。在一步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及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第三,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案例中只是设计了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并没有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由学生自行安排设计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就拿出设计好的方案或步骤与教师讨论,进一步完善后才上机操作完成。由此,不同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肯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最终的设计就是各有千秋,比如,在布局上,有的用表格布局,有的用画图框布局,有的直接用不同尺寸文本框布局,插入的元素也千姿百态,用到图片、剪贴画、自绘图形、甚至音乐背景、小动画、小视频等,用到的各类操作的组合和技巧都颇费学生一番心思。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该任务(问题)的完成结果是开放式,不是唯一的。一个好的案例任务的设计,对于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最好不要只有一种方法、一个结果。如“贺卡设计”案例中,最后成形的贺卡作品,肯定没有一个标准贺卡摆在那里供学生模仿、比对完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可以讲解分析一些准备好的优秀作品(如上届学生中的作品),但意图应是引导学生去想象,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进一步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最终学生的作品应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才是案例教学最终想要的结果。

第五,对任务(问题)完成的评价是多元的。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应持鼓励态度,不应用个人观点喜好去评价,所以评价机制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要设置统一标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用心完成的作品都是唯一的,都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三、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应有正确的定位

在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正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客体。

学生作为主体,应成为完成案例任务的设计者、参与者,应对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承担责任,学生成为课堂关注的焦点,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自主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案例的策划者、课堂讨论的主持者、完成任务的协助者,对课堂情况进行掌控,使其按照案例教学设计方向有序进行。那么,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案例的策划者,选择一个主题鲜明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从学生中征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来源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利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进行如计算机技能操作等技能方面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案例中设计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根据案例情境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技能。

其次,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掌控者,教师应对课堂具有掌控能力。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展开案例之后,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解惑,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阶段,让学生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如遇到不能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案例任务,课堂教学按正常的节奏进行。

最后,做好课堂评价主持人及总结者。对学生完成案例完成任务形成成果(作品),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点评及总结,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也可以将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回忆,反复推敲,使学生对知识点能够更好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要有一个多元的课堂评价体系

“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统一标准下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仅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也要多元化。在此模式下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并且不设统一评分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转第58页)(上接第28页)下,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发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确定今后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1.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堂中由原来评价的客体成为评价的主体,借助自评对自己学习的状态和结果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关注到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明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在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促进自我发展。在“贺卡设计”案例中,笔者采取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品后,面对全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进行一个描述和评价,这一过程对学生今后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综合技能是很有益处的。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间对彼此的表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开展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训交流和互补,充分拓展教学活动中参与评价的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评价及总结。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总结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点睛之笔,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教师评价的原则应是肯定为主、评中有导、鼓励创新。既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又要适时指出可以改进的方面,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更有自信。最后,对整次课程进行一个全面总结,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本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以及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此外,案例教学中评价标准也不适宜用统一格式化的标准,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应从作品的设计、创新、操作技巧应用、整体的效果、完成的时效等多方面进行权衡,给出一个合理客观的成绩,以达到鼓励学习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构式课堂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课堂教学情境真实、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是一种学生喜欢、教师轻松、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学模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适时进行指导、如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何正确估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教学时间的控制等,都是在此模式实施时作为策划者的教师应该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等著.《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布鲁克斯(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迪思.舒尔曼(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编 罗汝君)

上一篇:基于淘宝平台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探究 下一篇: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积极性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