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8 04:05:06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十分薄弱,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应拓展农村义务教育功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材建设,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19-02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制约,因此改革进展迟缓。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无异于驱赶着牛车与汽车赛跑,因为农村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农村中小学学生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只能在家务农或赋闲。农民送孩子上学,却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

(二)缩小受教育程度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受教育程度比较

根据表1,就农业大市绥化市与哈尔滨市未受教育人口百分比的比较来看,绥化市未受教育的人口为7.61%,比哈尔滨市高出2.3个百分点;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分别比哈尔滨市低3.27、3.04、0.25个百分点。

表1 全省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

2.文盲人口比重比较

由表2看,在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小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区,乡村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较大,而且女性较之男性更为突出。另外,农业大市绥化市的文盲比重比哈尔滨市高出2.59个百分点。

(三)辍学现象在农村仍然较为严重

目前,中国农村仍存在着严重的辍学现象。有调查表明,在不少地方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尽管城市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升学率甚至不足30%。

就目前我省的统计来看,辍学的年龄集中在14岁年龄段,即初中最后一年是辍学的高发期,而且重点是在乡村(详见表3)。

(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从调查统计数据看,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与城镇教师队伍相比,农村教师队伍具备合格学历人员结构偏低(低于城镇1.52个百分点);职务结构不够合理(高级教师比例数比城镇低7.57个百分点,中级低4.74个百分点);年龄偏大,3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40.13%,比城镇低11.93个百分点。

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走向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是普遍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劳动者素质低,初高中毕业生没有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进城打工的劳动技能,多数人进城不能打工,回乡不能种地,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一问题,就得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弄清楚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有关问题,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奠定基础。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适应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向城市转移的技能型人才。

(二)拓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功能

1.进一步加深对农村义务教育功能拓展的认识

义务教育功能拓展分两个层面:一是挖掘义务教育自身功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的部分;二是在义务教育自身功能之外延展挖掘和探索的部分。主要是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素质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评价模式及学校教育为三农服务等。

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2.农村义务教育功能的拓展

(1)拓展的途径。一是农村学校教育思想的拓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全日制学校,提高“普九”质量,提高新一代人口素质;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提高现有人口的文化素质;坚持农村学校教育为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转移进城服务。二是农村学校教学内容的延展:走出课本,开发贴近农村实际生活的校本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吸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农村学校教育活动空间的延展:走出学校,创建绿色家居、村屯学习辅导站和村屯儿童活动中心。四是农村学校教育功能的延展:走向社会,提高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是转变义务教育为构建“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唯升学者是人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三是转变以分数看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质量观。四是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施教观。五是转变仅在校学习、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学习就能一生受用的学习观,确立社会经济发展将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观。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挂钩,促进农村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参与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加强校本培训。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五是立足长远,继续办好师范院校,延长学制,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后续人才,以备将来补充教师队伍。六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七是提倡农村学校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进而促使全体农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的目的。

(四)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材建设

关注农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主,组织力量挖掘和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乡土校本教材,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了有用,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也都有一技之长。

上一篇:新中国成人教育政策法规透视 下一篇:高师学生“顶岗实习”的社会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