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

时间:2022-10-08 04:00:5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04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临床诊断

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疑似病例

发病前7天内与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密切接触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等。

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尚未进一步检测病毒亚型。对上述3种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

临床诊断病例

仅限于以下情况作出临床诊断,同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室确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甲型H1N1流感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流感样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临床诊断病例可安排病原学检查。

确诊病例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RT-PCR和RT-PCR方法);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流行病学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的人群是:妊娠期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

防控策略

做好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根据发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避免疫情蔓延。根据当地政府的部署,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注意日常礼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并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公众应保持健康行为,如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锻炼身体等;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患病后及时就诊。患流感后可根据个人病情轻重程度,轻症病例应减少不必要的就诊,可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重症病例和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住院诊治疗。控制病例家庭成员的感染。所有家庭成员与病例密切接触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家具、日用品和玩具等物体表面,合理应用口罩。减少人群接触机会。包括学校停课、托幼机构停托、错时上下班、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患流感后以及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参加大型公众集会。减少出行或旅行。患流感后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外出;流行地区的居民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一切不必要地离开该流行地区的旅行,以降低甲型H1N1流感广泛传播的风险,其他地区的居民尽可能减少或者避免进入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旅行。

上一篇:毒鼠强群体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体会 下一篇: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社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