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体育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8 02:24:53

刍议体育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 要:课堂效果的优劣,离不开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因此,要寻求新的路径改进教学设计,把新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设计;思考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使用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设计。因此,我们要寻求新的路径改进教学设计,把新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重新提出了关于体育教学设计的3个问题:课堂上你“想要什么”(教学目标),“怎么去要”(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得到了什么”(目标达成及课堂评价)。

一、课堂上你想“要什么”

课堂教学中想“要什么”的前提,首先要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的储备情况,只有明确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是在想“要什么”时要遵循的设计原则:

⒈突出主体,预设想要的效果

课堂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学习效果,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叙述学习的目标指向,让课堂教学向学生本位转变。如,在篮球高运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练习,并在练习前预设好想要的效果,让学生通过练结并体会高运球的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

2.层次分列,达到想要的效果

客观上,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允许在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差别而设计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的目标要让学生都能达到,从低到高逐渐实现和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目标达成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3.重视个性,注重达成的效果

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斟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下弹性的发展空间,实现一定程度的动态目标,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提升学生动态目标的达成,并通过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

二、课堂上你“怎么去要”

明确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就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起点到达教学的终点,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及结构板块化

教师要对体育教材的知识和外延进行充分地理解和内化,在对学生能力预测的基础上,将很多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板块,并实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课堂练习板块化

教师要全面了解和关心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定多个“目标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完成的练习目标,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后可进入下一个“目标组”练习,提升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3.课堂氛围最优化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交往,让课堂更加轻松愉快。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面貌、高涨的情绪感染学生,并给予学生信任、真诚、关心和尊重、鼓舞和信心。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的优点得到更好地发挥,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上“得到了什么”

对于教学效果达到了何种程度,通常可采用技能测试和技能展示的方法来考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多采用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应用鼓励性语言、鼓励性肢体动作以及鼓励行为等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实现体育教学高效的目的。课堂中鼓励性语言一般分为赞赏性语言、激励性语言。赞赏性语言主要用于学生表现优秀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吝惜的赞扬,例如,“你做的动作太好了!”“你真的非常棒!”等。激励性语言主要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激励性语言帮助他,如,“这个动作确实有难度,慢慢来。”“这样比以前好多了,你能行的!”等。鼓励性肢体动作主要是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注或表示赞赏,常用的肢体动作有:用手拍肩膀以肯定、点头、微笑、鼓掌、竖大拇指等鼓励。通过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通过体育课堂能“得到点什么”。学生的收获也就是教师课堂上要“得到的东西”。

总之,教师要想通过体育课堂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大工夫、大力气,优化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和追求者,真正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感悟、收获、提高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钱娟,张晓军.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思维研究[J].考试周刊,2016(38).

[2]杨学.刍议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建议[J].科学导报,2016(2).

上一篇: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下一篇:作文训练,让学生的感觉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