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带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08 02:14:19

【摘要】目的:评估止血带在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救治的37例肌壁间子宫肌瘤,且B超提示子宫肌瘤约5cm大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17例采用宫壁注射缩宫素止血;研究组B组20例,采用开腹后剥除前使用止血带环绕于子宫下段,拉紧后止血钳钳夹,暂时阻断子宫血流,减少子宫出血量,促进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子宫血流减少,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血窦,进一步达到止血,并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在术中平均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子宫肌瘤;止血带;术中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39-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确切病因尚未明了,因肌瘤好发天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可能与女性性激素中的雌激相关,子宫肌瘤临床表现有月经改变,比如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甚至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下腹坠胀、便秘等症状,其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子宫肌瘤剥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血管丰富,术中直接剥除往往出血多,尤其是位于子宫角或下段靠近子宫血管处。止血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术中出血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在于探讨止血带在术中的止血作用。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资阳市妇幼保健院行开腹子宫肌瘤剥除的病人37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17例采用宫壁注射缩宫素止血;研究组B组20例,采用开腹后剥除前使用止血带止血,并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产妇年龄28-42岁,平均35岁,均为肌壁间子宫肌瘤,且B超提示子宫肌瘤约5cm大小。两组在年龄、肌瘤的位置、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与手术方式: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均选下腹正中纵切口开腹,肌瘤表面做梭形切口,切开假包膜,用巾钳钳夹瘤体,钝锐结合剥除子宫肌瘤,创面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先关闭死腔,连续缝合浆肌层。

1.2.2 止血带使用:止血带均采用中空的橡胶压脉带,经消毒后备用。研究组在开腹后将止血带环绕于子宫下段,拉紧后止血钳钳夹,暂时阻断子宫血流。其余操作同研究组。止血带结扎时间不超过30分钟,如手术困难超过30分钟需放松止血带使子宫血供恢复,再继续手术,创面完全关闭后放松止血带,观察创面有无渗血,无明显渗血,可放腹腔引流管一根,术后常规肌注2-3天缩宫素。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①术中出血量②术后腹腔引流量。

1.4 出血量计算方法:两组病例均采取容积法和称重法。

1.5统计学处理:将两组观察的指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病例肌瘤的位置、大小、分布情况:37病例均在术前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位于肌壁间,并经手术证实。其中位于子宫前壁13例,子宫后壁15例,子宫底部9例,子宫后侧壁下段3例。3种病理形式在两组病例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一:

两组病例子宫肌瘤病理分布情况

观察指标 1子宫前壁 1子宫后侧壁下段 1子宫前壁对照组(A组17例)171219研究组(B组20例)161116P 值1P >0.051P >0.051P >0.052.2 止血效果观察:研究组术中出血100±50ml平均出血量>100ml共5例(5/20,25%),对照组术中出血250±80ml平均出血量>250ml共9例(9/17,52.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指标 1术中出血量 1术后24小时腹腔

引流量大于200ml对照组(17例)1250±80ml19/17,52.9%研究组(20例)1100±50ml15/20,25% P 值1P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出现月经改变,比如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甚至压迫症状如尿频、尿急、下腹坠胀、便秘等症状,其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肌瘤小无症状,一般不需治疗,每3-6月随访一次,药物治疗,肌瘤小于2个月妊娠子宫大小,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雄激素、GnRHa、米非司酮,手术治疗适应症为子宫大于10周妊娠大小,月经过多继发贫血,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或肌瘤生长较快,保守治疗失败,不孕或反复流产排除其他原因等,手术途径可开腹,经阴道或宫腔镜及腹腔镜下手术,术式有:子宫肌瘤剥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而多数基层医院无宫腔镜及腹腔镜,开腹手术作为首选术式。子宫肌瘤剥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国内外文献报道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中运用多种止血方法:如宫壁注射缩宫素、宫壁注射垂体后叶素等。而止血带的使用因为操作简单、止血效果确实、费用低廉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其使用原理:缩宫素持续时间短,对于非妊娠促进宫缩及止血效果欠佳,而垂体后叶素可能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且不宜反复注射,子宫血供90%来源于子宫动脉,止血带能迅速阻断子宫动脉血流,减少子宫出血量,促进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同时子宫血流减少,子宫肌层缺血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血窦,进一步达到止血目的③。但术中同时应掌握好结扎时间,防止结扎时间过久带来子宫缺血坏死、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朱兰,俞梅.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12);712-714

[2] 张阻威.子宫肌瘤的治疗新进展【J】,中山大学学投(医学科学版),2009,30(3S);212-215

[3] 张勇武,潘海英.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中止血效果的观察,现代医学,2009,第2期,一页

[4] 曾毅,王琳,常青等.止血带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2):128-130..

上一篇:感觉康复训练对腹部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下一篇:针剌大陵穴治疗失眠症5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