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 治顽症 保平安

时间:2022-10-08 01:41:50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中,这样描述蜀国的昌盛,“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古往今来,平安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福祉。

民生问题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平安是前提。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街头、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和机关、单位、居民小区的抢劫、抢夺及入室盗窃案件(概称为“两抢一盗”案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社会治安秩序,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最为突出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公众认为最不安全的因素是“两抢一盗”犯罪。同时,“两抢一盗”犯罪还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环境,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第一要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的发展依赖予社会建设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无法保障。美国著名战略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在于环境,在于能够创造高层次生产要素的环境,在于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迈克尔・波特的论述蕴涵丰富,但营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应是题中之意。

“防决不奋,有水溢之害;网解不结,有兽失之患”。“两抢一盗”犯罪因其暴力性、团伙性、流动性、连续性等特点,危害大、难治理,是影响社会安定最为突出的一大顽症。病重施猛药、恶疾用重典,如何增强打击效率,遏制“两抢一盗”案件的高发势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在破解一些社会问题时,如果仅从原因上分析原因,往往会找出许多“合理”的原因,主旨不明,不得要领。但如果从结果中溯寻原由,常常一针见血,切中肯綮。司法实践表明,在以往抓获的“两抢一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中,吸毒人员占了很大的比重,有的地区竟占到70%以上。由此可见,问题是诱发“两抢一盗”案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礼记・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重心,全面推动,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现代医学揭示:当作用于人的肌体后,肌体和大脑会形成药物作用下的新平衡,吸毒者一旦停吸,就会导致生理机能紊乱,衍生出难以言状的痛苦,这种反应又会驱使吸毒者为避免其发生而不顾一切的寻求,以维持“平衡”。当吸毒者一旦毒资匮乏,便铤而走险,公然盗抢。危害社会安定。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当前,贵阳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整治行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抢一盗”犯罪亦然。在兴师动众、全面整治的同时,抓住这个诱发盗抢犯罪的关键性问题,以的需求和供给为着力点,强化开展禁毒严打斗争,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强力推进,便能起到正本清源、保民平安之效。

上一篇:结果改变人生 下一篇:两家企业的前行和一座城市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