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期大学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时间:2022-10-08 11:24:09

浅议新时期大学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摘要] 辅导员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的新任务对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学习。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辅导员 素质培养

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辅导员是相当积极、颇为活跃的一个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他能够左右或改变其他因素。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何,不仅标志着其队伍的水准,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因此,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修养、明确的角色意识、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

一、正确的思想政治修养

从事任何工作,首先涉及到为谁服务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更是如此。辅导员的思想政治修养在其各种基本素质中居于首要地位,它决定着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能否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二、明确的角色意识

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是指其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它是辅导员自我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辅导员群体才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辅导员个体也才能不断地调节、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取得社会的全面认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的功能亦随之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对辅导员的期望也就多样化,这决定了辅导员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一)学生的楷模

辅导员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责任,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个角色是社会对辅导员的职业期待。

(二)严格的管理者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都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辅导员除了育人工作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担当严格管理者的角色,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者。

(三)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服务者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是高校工作的目标和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生活方式,能减轻其焦虑和挫折,使他们安心学习,愉快生活,并能帮助他们确立正确可行的奋斗目标,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学生家长的人

辅导员与其他职业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他们充当这着学生父母的人这一角色。大凡工作有成效的辅导员,一般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学生家长人的角色。他们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充满了热情、希望和关怀。

总之,辅导员的角色是一个多重角色的有机统一体,是以育人为中心的角色的集合。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增强辅导员角色意识,以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更好地投身于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去。

三、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储备

对人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辅导员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知识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威信的树立和工作的成效。

(一)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都是大学生,这就对其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各科学习活动是了解学生的最基本的途径,辅导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情况有清楚的掌握,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二)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辅导员这一职业所必备的教育专业知识,是这一职业在知识结构上与其他职业的重要区别。教育科学是以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它从各个角度去揭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辅导员掌握了教育科学知识,可有助于正确地认识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增强自己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性、规范性,使自己的工作符合教育规律,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优良的心理品质

辅导员的心理特征是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其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员的认知特征

辅导员的认知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辅导员作为一个观察者,他的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辅导员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因此,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辅导员教育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

2.准确的记忆力。准确的记忆力是辅导员搞好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认知品质之一。因为无论从事教育还是学习都有许多东西需要辅导员准确记忆。如学生的姓名、突出的特点、学生集体在过去或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等等,否则就无法搞好教育管理工作。

3.丰富的想象力。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离不开想象力。具有想象力的辅导员,能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设计,自觉调控,把学生引入应有的境界。在研究学生工作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的现状,预测他们的发展,从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影响。

4.优良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辅导员从观察中获得的材料,必须进行思维加工,善于分析,快速判断,这对于辅导员采取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善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探索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

(二)辅导员的情感和意志特征

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这是辅导员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主要表现为辅导员对教育事业及对学生的热爱、责任感、道德感和理智感。

2.成熟性和稳定性。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熟而稳定的情绪是辅导员顺利完成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辅导员特定的职业活动决定其要有成熟而稳定的情绪,也就是要对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较强的调节控制能力。因为,辅导员每天要和许多个个性迥异的学生接触,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可能经常出现与活动进程要求不符合的偶发事件,甚至是讽刺挑衅,面对种种难堪的情境,如果辅导员缺乏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辅导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沉着镇静,对消极情绪的产生有较强的控制力。

3.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与坚定性。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既是生动活泼的,又具有多样性、多变性。辅导员随时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新情况及突发事件进行恰当迅速又果断的处理。如果优柔寡断、徘徊不定,甚至束手无策,就必然会坐失良机,导致教育工作的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辅导员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及时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决执行。

(三)辅导员的个性特征

从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和现有研究来看,有成效的辅导员应具备以下主要的个性特征:

1.客观的自我意识

有成效的辅导员一般都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自我认知维度看,他们能在客观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分析,恰当地自我评价,形成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相统一的自我形象。二是从自我体验维度看,他们能通过积极的自我感受,形成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从自我控制维度看,他们能自觉地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既能使自己的情绪冲动和行为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又能通过自我疏导,从矛盾、冲突和窘境中解脱出来;善于进行自我批评,能“见贤而自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用更高标准去设计和要求自己,以新的创造去超越自己。

2.良好的性格

(1)公正无私。辅导员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应公正,不偏不倚,平等待人,不以个人的好恶论是非,不凭个人的私利、私欲搞亲疏,公平地对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2)诚实谦逊。这是辅导员应有的职业性格,一方面要能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踏踏实实地工作,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错误;另一方面,辅导员又应虚心向别人学习,有“不耻下问”的谦逊精神和胸怀。

(3)热情开朗。辅导员从事的育人活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保持一往无前的热情、乐观开朗的态度,以积极饱满的的热情去从事教育工作,以充沛的精力、豁达的心胸去迎接挑战,以活泼开朗的性格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性格。

3.辅导员的特殊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首先,能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以至于衣着服饰等方面获得学生在思想政治、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其次要具备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对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分类,从而掌握学生的特点,为对其进行教育提供依据。

(2)表达能力。辅导员的表达能力是指辅导员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感情,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向外表现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它是辅导员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是辅导员的一种基本功。

(3)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发挥学校系统的整体效能,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对学生进行组织与管理,具体体现在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班集体的的形成之中。另外,组织好课外活动,协调团队工作,组织、调动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4)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辅导员的独创能力是指其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这是辅导员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辅导员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创造。辅导员的独创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它主要表现为:能恰当地选用教育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育过程;能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能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能不断吸取信息,有分析地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经验,既不盲从迷信,也不一意孤行,善于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只有具备了以上基本素质,辅导员才能完成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等基本任务,也才能发挥在培养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成云.《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陈志勇.和谐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素质自我养成探析.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01.

[3]刘川生.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医学院)

上一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