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靖夷:山水之间酬大志

时间:2022-10-08 09:58:50

谭靖夷:山水之间酬大志

8月6日,长沙第40天高温无雨,室外温度40℃。

在中国水电八局老办公楼里,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正在和一群年轻记者们一起爬楼。高温下年轻人已经气喘吁吁,而老人并未停歇,一口气爬上位于7楼的会议室,面不改色。这位将年轻人远远甩在后面的老人,正是被称为中国水电集团水电八局“名片”的谭靖夷院士。

此时,他参与设计施工的湘江航电和东江水库正在开闸放水,加大出库,源源不断给湘江补水,保证了湘江的正常供水。

已经耄耋之年的谭靖夷入行67年来,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川,福建古田溪、广东流溪河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名字。亲自参与建设和技术咨询的水电大坝有80余座,被誉为“从江河里走来的院士”,而他的故事也和“大坝”紧紧联系在一起。

志向寄山水

1921年,谭靖夷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1941年,谭靖夷高中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已迁至贵州福泉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大学毕业时,抗战胜利未满一年,政府当时也曾考虑在长江三峡建一座600万千瓦的水电站。“当时各大报纸都在大力宣传三峡工程。”深受鼓舞的谭靖夷在班上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待遇优厚的铁路工程时,毅然选择了水电事业。

1948年10月,谭靖夷和一批技术骨干奉命调去福建古田,参加古田溪一级水电站的筹建工作,也正是从古田溪电站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彼时,福建刚刚解放,因为没有施工电源,建设古田溪工程就必须先建一座施工电站为工程建设供电。谭靖夷承担了这座小型电站的主要设计任务。他和少数几个参加设计施工的年轻人利用附近下游一条小支流的瀑布落差,历时约两年建成了一座坝高6米、设计水头20米、装机容量400千瓦的施工电站。

1953年,出于国防需要,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进行了设计变更,将原来设计的地面厂房改为地下厂房。承担电站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于是就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了60余名技术人员到北京设计院参加设计工作。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为加强北京设计院力量,水电总局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

听到消息的古田溪工程处书记梁东初匆匆赶到北京,对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王鲁南说:“别人都可以留下,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从北京设计院任我挑选三位工程师。”

双方意见难以统一,最后让谭靖夷自己选择。“我的志向在山水之间。”不爱钢筋水泥都市的谭靖夷毅然决定回到古田溪。

做事“滴水不漏”

古田溪一级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发电后,谭靖夷又随施工队伍转战岭南,参加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设。1956年,当时还未满35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该工程的总工程师。

流溪河电站大坝坝高78米,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拱坝主要靠结构受力保证大坝的安全和稳定,这对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等一系列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当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

在流溪河工程中,以严谨著称的谭靖夷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了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责令大坝工区主任和主任工程师在工区职工大会上作了深刻检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谭靖夷一生坚持的就是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他授权工程质检人员: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允许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严格的制度强化了大家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建设中被暂时停工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建成一座拱坝、一条引水隧洞接地下厂房,工程质量优良,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一次,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流溪河电站参观,他根据已往的经验,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廊道里,发现整个廊道是干的,到处寻找只找到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做工程要去现场

1997年岁末,谭靖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总工程师李鹗鼎在当年的院士评选会上这样说道:“水电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谭靖夷没有解决不了的。”

实际上,谭靖夷早在1989年便从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职业生涯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已经93岁的他依然被业界和施工方奉为“神明”,他出行的习惯也一直保留,所有到现场的工作都是一个人背包出发。

从1990年到2010年的二十年间,谭靖夷以70到90岁高龄从事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咨询活动的时间仍高达3213天,平均每年160.6天,且至今仍未停止外出活动。

“就在7月初,我还去了四川岷江大坝的现场,那是个拱坝,叫我去是地基灌浆出了问题。”实地观察后,谭靖夷告诉他们,现行做法是错误的,“现在有很多设计师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做工程,不去现场是不行的。”谭靖夷走后,施工方按照他的建议,将原有方案全部做了修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现在,已经年过九旬的他依然每天上午坚持锻炼三个小时,踢腿下腰面不改色。谈到对创新的理解,这位耄耋之年依然拥有犀利眼神和满口坚固牙齿的 “筑坝专家”说:“我和别人的理解有些不一样,我认为要从发展的观念来看创新,进步就是创新,过去不会干的现在会了,这就是创新,是进步的过程,进步要像爬台阶,一阶一阶走,才踏实稳固。”

上一篇:人造肉是福是祸? 下一篇:捆菜胶带多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