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用细节铸就数学课堂的精彩

时间:2022-10-08 09:52:03

精雕细琢,用细节铸就数学课堂的精彩

数学课既无语文课的生动、感性,也没有音乐课的悠扬、律动,更没有美术课的五彩斑斓。一位数学家说过:“数学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学的高峰扩展人们的智力,探求真理,数学的研究成果传递给其他学科,改变着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可见,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它是如此重要。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用智慧去创造精彩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学得开心,收获来自内心的舒坦和愉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收获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

数学学习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有趣!有趣的数学必须是学生“听得懂”的数学。我们要充分考虑成人与儿童认知情境与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善于从儿童的心理出发结合生活情趣,鼓励孩子们用粗糙的语言表述原生态的思维。笔者曾在手机的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有趣的信息:一土豪朋友没读过书,生意却做得相当大,我一直很好奇。今天去拜访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他儿子在做作业,有道题不会,叫我们帮忙。题目是:鸡和兔共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 这个题目其实是小学数学广角的内容。正常的解题方法为:设15只都是鸡(或兔),那么鸡脚的只数为2×15=30(兔脚的只数为4×15=60),可实际上总共只有40只脚,少了40-30=10(多算了60-40=20),实际上我们把兔子的10只脚少算了(多算了鸡20只脚)。所以兔子的实际只数为 10÷2=5,鸡的实际只数为15-5=10。(鸡的实际只数为:20÷2=10,兔的实际只数为15-10=5)我还没算完,这位土豪已找到了答案!

他是这样算的:如果鸡和兔都听从口令抬起一只脚,那么就少了15只脚,还剩40-15=25。再吹哨,听从口令再抬起一只脚,又少了15只脚,那么只剩25-15=10。此时此刻鸡都坐地板上了,而每只兔子还有两只脚着地。所以,兔子的只数为10÷2=5,鸡有15-5=10。所以他儿子数学总考第一,这种算法,只能感慨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读死书啊!

这只是微信上的一个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讲授方法,用学生通俗易懂的方式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性,运用有趣的题目,结合学生自己的别开生面的生活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精心预设,让课堂教学出彩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师应该把教材理透、理深,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理性的安排和预设,从而把教材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将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分数除以分数》,第一次试教时,学生在分组讨论、探究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时,为了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借助线段图:

答:小明走得快些。

接着,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的算理和想法,孩子们得心应手地用分数除法的知识顺利解决了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并且也为下面的课打好了基础。

三、捕捉非预设性的生成,让学生亮出课堂精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非预设性的意外、错误、问题等课堂生成资源,这是数学课堂上常见的生成形态。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能否合理、有效地调控,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比赛,冠、亚军对战双方是德国和阿根廷,比赛结果1∶0是不是比?”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1∶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分为A组,认为不是比的分为B组,进行辩论比赛。A组:“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方法。所以它是比。”B方:“怎么可能呢?课文中比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A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B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A方:“不是相除关系。”B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A方:“(点点头)对。”B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A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探究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学生在不断的调节更新中有效地激发思维的深度。这个过程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应该将生成看作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四、尊重个性差异,让课堂有不一样的精彩

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孩子因为智力因素、家庭生活条件、生长的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他们的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存在各方面的客观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让孩子都可以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让思维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迸发,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积极向上,自主发展。比如,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六年级40个学生去游乐园玩,游乐园规定:门票每人10元;一次性购票45张以上(含45张)享受8折优惠。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

小组汇报后,我让汇报的同学说出了各自的理由。第一小组是每人用10元买票,让学生各自买票;第二小组是按八折买45张;第三小组是先按八折买票45张,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给别人;第四小组渗透营销策略认为把多余的5张票让利8折卖出更容易。面对学生出现的四种方案,笔者没有立即做出评价,而是等待学生做出评价。经过讨论后,孩子们普遍选择了第三种方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只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课中精雕细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就会让课堂处处出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木兰分校)

上一篇:质量管理工具在医院住院退费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在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