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淮治疗血崩经验

时间:2022-10-08 08:48:53

摘要:崩证是妇科血证的危重急证,经量暴增、潮期无止为其主要特点,临床上功能性子宫出血、部分子宫肌瘤、产后大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及肿瘤等出现阴道大出血等,都属本证的范畴。全国著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何子淮认为血热、气虚、血瘀是崩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机理,从而总结出清源遏流,宁静血海;补虚塞流,引血归经;散瘀畅流,和血调经相应辨证论治方案。在临证时,宜详审其因,细辨其症,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瘀者祛之,治疗得当,得心应手,无论是崩是漏,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血崩;中医药治疗;治疗经验;何子淮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Ol-0023-03

何子淮(1920-1997),杭州何氏女科第三代传人,部级著名老中医,在中医妇科领域颇有建树。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末在杭州市中医院,跟随何老首位助手陈少春主任医师学习,有幸得到何老有关治疗血崩的真传,得益匪浅,用于临床,屡屡奏效。现将临证心得,选载于此。

1 血崩各家理论

崩漏临床多见,是妇科的危重急证,主要临床特点:经量暴增,潮期无止。崩漏医籍早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日:“妇人经行之后,淋漓不止,名日经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日经崩”。《济生方》更明确具体地指出:“崩漏之病,本系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纵观女科专著文献,血崩以火热论治居多。如《素问・阴阳别论》日“阴虚阳搏谓之崩”,《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阐述道:“阴气既虚、自主无权、而孤阳乘之搏击肆扰,所以失其常规,暴崩直注。且肝气善于疏泄,阴虚者水不涵木,肝阳不藏,疏泄太过,此崩中一证,所以是虚阳妄动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提出:“因大温而病血崩。”把血热妄行作为崩证的主要病机,因而明・方广说:“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丹溪心法附余》)。

后世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对塞流、澄原、复旧的具体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因为不审病因,单纯使用止血剂,专事固涩,往往是塞而不止。澄源一概清热凉血,亦未必对症。清・肖慎斋就此评道:“治崩之法,有消逐淤血,有寒凉降火,有收涩固脱,有大升大举,有扶脾健胃,有补气补血,有温暖下焦,种种不一,方氏三法分初中末,有倒行逆施之弊”(《女科经论》),主张初用即予澄源,也就是说应观脏腑、审阴阳、辨寒热、求因论治、摄血止崩。

崩漏病因多端,寒热错综,虚实夹杂,多脏受累,清・沈金鳖日:“究其源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淤,六由虚弱。”(《妇科玉尺》)。把虚寒因素置于重要地位。清・唐容川进一步提出“女人血崩,及产后亡血过多,均以温补为主。因其血下泻属于脱证故也,”(《血证论》)。这些名家观点至今对临床的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应该引起后人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治疗上傅山主张滋阴为主,清热为辅。他强调“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滋阴降火止崩的代表方剂是清海丸。傅山又“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其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其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血崩昏暗)。主张峻补元气,制止大出血的险峻形势。在固本止崩汤等方剂中,都使用了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

2 诊治特色

何老认为,崩中漏下可认为是同一疾病病程中不同的症候表现,病情或急或缓,临床表现或崩或漏,两者常互相转化,且又可互为因果,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部分子宫肌瘤、产后大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及肿瘤等出现阴道大出血等,都属本症的范畴。遵循“治病必求于本”之经旨,分析崩漏形成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采取遏流、塞流、畅流的治疗原则,临床每可取得显著疗效。

何老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而致。《素问・阴阳别论》日:“阴虚阳搏谓之崩”。阳胜之体,邪热灼伤冲任,损及肝肾,迫血妄行,可为崩漏的病因病机之一;巢氏《诸病源候论》有“劳伤冲任”之说,多是素体不足,或劳伤脾耗气,脾虚不摄,冲任不固,血不循经,可为崩漏的病机之二;另有瘀血凝滞,新血不守,以致经血淋漓不断,如《金匮要略》日:“妇人宿有症疾,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所以血不止,其症不去故也”,又为崩漏的病机之三。因此,正如《济生方》指出的“元气不伤,七情未郁,荣卫调平,则血无壅决之虞;节宣失宜,必致壅闭,血遂不得循经流注,失其常度,帮有妄行之害”。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何老认为血热、气虚、血瘀是崩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机理,从而总结出清源遏流,宁静血海;补虚塞流,引血归经;散瘀畅流,和血调经相应辨证论治方案,在临证时,宜详审其因,细辨其症,热者清之,虚者补之,瘀者祛之,治疗得当,得心应手,无论是崩是漏,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3 血崩分型辨证施治

3.1 血热型证见:平素月经提前,量多色鲜质稠,兼有烦躁易怒,或面红便结;舌红苔微黄,脉来弦数而大。届时阴道大量下血,如山崩洪溢势不可挡;大热虽去,则头晕少寐,多梦汗出。其证多由肝气不舒,气郁血结,久郁化火生热;或素体阳盛,喜食辛辣,情志急躁,冲动肝阳;或肾水失藏阴亏火炎,激动血络,均致冲任损伤,血热妄行。

治则:清源遏流,宁静血海。

方药:平时多宜凉血清肝,药如生地、生白芍、槐米、地骨皮、丹皮、川连、黄苓等;经来崩下,宜清源遏流,药如桑叶、炒白芍、荷叶、紫草根、墨旱莲、生地炭、玄参炭、仙鹤草等;月经量减或净后,还需养阴敛肝,宁固血海,药如生地、生白芍、玉竹、杞子、阿胶、合欢皮、麦冬、灸甘草等。

案1 王某,女,42岁,已婚,农民,2005年8月12日初诊。诊前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行诊断性刮宫,术后病情一度稳定。近多月经来量多如崩,常见二三月淋漓不止,脸色潮红;苔薄舌红,脉来弦细带数。证属阴虚火旺,血海失宁;值此炎夏之际,煮热相加,血海更为沸腾,经来量多色鲜。此急宜清源遏流,宁静血海。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法急进:桑叶15g,墨旱莲15g,玄参炭15g,炒白芍30g,藕节炭30g,丹皮炭20g,槐米炭各20g,竹茹lOg,甘6go服7剂复诊,清源遏流,大剂而进。血海得宁,经量渐见减少。下次月经期近,仍需清除余热,原法加减:前方丹皮、藕节、槐米去炭,加知母10g,地骨皮lOg。先后调治3个月经周期,经量减少,经期缩短。此后心悸多梦,烦躁不寐。乃血去阴伤,心肝亏损。治宜养心敛肝。方用生白芍10g,麦冬10g。杞子10g,伏苓10g,党参10g,黄芪10g,墨早莲12g,灸甘草6g,红枣15g,淮小麦30g。7剂后病愈。

按本法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意“补阴而无浮动之

虞,缩血而无寒凉之苦”,使“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何老采炒白芍大剂量(30g)治疗崩满下血,取其酸收入肝,炒黑重用,更增其敛阴遏流之效,功专力著,效果满意。

3.2 气虚型主证:出血量多、动则大下,卧则势减,色淡红质清稀,或如黑豆汁,或夹淤血片,脸色胱白,面目虚浮,脐腹冷疼,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腿酸软,纳呆便溏,昏惯时作,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且迟。

治则:温经壮阳,固摄冲任。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灸甘草、炒白芍、肉果炭、诃子炭等。经漏不止宜益气举陷,摄血塞流,在选用上药的同时,重用白术、白芍,并加用黄芪、升麻炭、血余炭等。血量量减少后,宜扶持中阳,引血归经。方选补中益气之类,常用高丽参、红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升麻、饴糖等,以温中益气,补气摄血,振奋脾阳,生血补血。如禀赋虚弱、肾气不充,再加熟地、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等。对于崩证阳气大虚、命门火衰者,当求其脏而培之固之。壮阳固气,摄纳阴血。对于阳气欲脱者,回阳救逆,引火归源。常用药物有制附子、炮姜、肉桂、淡吴萸、高良姜、艾叶、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甜苁蓉、菟丝子、复盆子、仙茅等。

案2 李某,女,39岁,农民,2002年4月5日初诊。患者生产1胎,人流3次,平素经行量多。3月20日经水来潮,淋漓不净,今已半月,血量又增,前晚开始,出血如注,卧不能动,动辄大下,色质清稀,当地医师予凉血止血药加止血针未效,今来院就诊。诊见,按脉沉微小,舌淡苔白,面色无华,面浮脸肿,心悸气短,腰酸倦怠,纳呆便塘,证系崩漏。证系胞络受损,血难归经,血去日久,阴损及阳。治当温阳益气摄血。药用:炒党参15g,熟附炭6g,炮姜炭5g,清炙芪20g,炒白术10g,阿胶12g,炒补骨脂lOg,大黄炭6g,生地炭10g,血余炭10g,归身10g。3剂。上方服后,诉崩势减杀,精神稍振,亦能进食,腰酸有减,原方不变,又复7剂,巩固而安。

按本类患者临床多见,多为阳虚内寒瘀恋胞宫,“温则消而祛之”,阳气未变,瘀滞得清,所以凑效。素谓附子味辛大热,有毒,功在回阳,弊在耗阴,然沉寒痼冷,非此莫属。

3.3 血瘀型主证:下血时多时少,色紫夹块,块下痛缓,常有紫癜,舌边瘀紫,脉象弦或弦数。多由体虚受邪,寒郁热瘀,或流产败瘀未净,或产后、淋红行房,胞络冲任受损。

治则:散瘀畅流,和血调经。

方药:平素时多时少,淋漓不尽,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药用当归、赤白芍、大蓟、小蓟、失笑散、艾炭、丹参、川芎、参三七等;下血甚多,夹块腹痛,宜荡涤胞络,散瘀畅流,药用血蝎、制军、马齿苋、血余炭、川芎等,经血净后,又当正本清源,和血调经,药如当归、炒白芍、艾炭、藕节炭、仙鹤草等。

案3 蓝某,女,39岁,农民,2003年3月14日初诊。患者初潮17岁,2003年始月经过多,当时诊断为青春期功血。2002年9月和12月因大出血两次送某医院住院治疗,诊刮:“子宫内膜腺体增生过长。”本月初起经漏不止,血色黯红,近来少腹疼痛阵作,痛则血下,成片作块,块下作痛。曾用中西药物治疗,一时之效,停药后仍血漏,经期拖延十余日乃至半月以上,有时净后又带下夹红。本次经行3天,量多紫黯血块,下腹按痛;舌边瘀紫,脉弦涩。证属瘀热蕴滞胞络,治宜活血化瘀,荡涤胞络。方以自拟血竭化症汤加减:血竭5g,制军炭10g,延胡索10g,血余炭10g,赤芍10g,白芍10g,失笑散10g,丹参15g,当归炭20g,藕节30g。7剂,服药后瘀血块下更多,腹痛减缓,再以化瘀生新。血竭10g,制军炭10g,小蓟10g,地榆10g,当归炭15g,炒白芍15g,仙鹤草30g,藕节30g,灸甘草6g。服药块下稍减,痛减,经漏见净。块下痛除,瘀阻已去,继以养血调冲药用:炒白术15g,炒当归15g,补骨脂15g,炒白芍12g,狗脊12g,党参12g,灸黄芪log,怀山药20g,川断20g,灸甘草6g。7剂后而安。

按 本法采用荡涤泡络之剂,着意攻瘀通络,使宫净、流畅、新生。以血竭配制军,一攻一下;制军取炭。遂其逐瘀下血,另有丹参、赤芍、失笑散等,功专力猛,荡涤瘀滞;瘀去病除后,再养血调冲,及时扶正当属必要。

4 心得体会

4.1 有关崩漏的辨治 据古文今文献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何老认为,血热、阳虚、血瘀是崩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机理,从而总结出清源遏流,宁静血海;补虚塞流,引血归经;散瘀畅流,和血调经相应辨证论治方案。据临床观察,一般地说,青春期崩漏。多属于虚证(中虚气陷或肾气不充),壮年体实妇女崩漏,以瘀证、热证据多,更年期妇女患者,虚、热兼之。分3型论治的关键,是清、补、散。具体治则。提出遏流、塞流和畅流。三者各因其用,不可混为一谈。

4.2 中医临床的根本是辨证施治对崩漏下血者,欲止血是医者患者的共同意愿,但应十分注意避免背离辨证施治的原则,而盲目滥用止血药。本文介绍的3型论治,血热型者,迫血亡行,以凉血止血法,清凉遏流是根本,兼以止血药为辅。阳虚型者,气不摄血,益气塞流是关键,在补阳益气的基础上。重用止血药是主要手段。血瘀型者,新血不守,则以祛瘀畅流为当务,攻逐之后,虽血下一时更多、更急,但胞宫清净,则新血得守,这里止血药只起一个监护作用。治血不可专用止血,专事固涩,尤其不能滥用炭类药物,以免离经之血不能畅下,瘀血不能尽去反生为害,有的甚至引起炎症性出血不止,或包块形成,难以吸收。对血热型崩漏,何老治用清源遏流,不盲目以炭药止血;对瘀阻型崩漏,更是散瘀畅流,使宿瘀速去尽去,绝少采用止血之药。仅对阳虚型崩漏,在摄血塞流剂中,多用重用炒炭止血药,以达到漏下之血速止的目的。由于妇科血证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必要时应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作出鉴别诊断,以提高疗效。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应留院观察,防止意外,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上一篇:吴立文教授治疗泌尿系结石经验 下一篇:冉雪峰辨证中风学术经验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