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档案在疟疾控制中保障作用的探讨

时间:2022-10-08 08:43:55

疟疾防治档案在疟疾控制中保障作用的探讨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档案室,创建于1950年,该所是山东省唯一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专业机构。馆藏档案包含了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的完整资料。尤其在消灭疟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其在控制疟疾过程中的保障作用作一探讨。

1疟疾流行情况

疟疾呈全球性流行,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寄生虫病之一,疟疾一种虫媒传播性疾病,流行周期短、反复性大,其传播与流行受自然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行遍及山东全省,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经有2次大流行,年发病人数分别高达600万和460万,以鲁南和鲁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许多县(市、区)发病率高达40~50%,个别村庄发病率竟高达80%以上,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危害。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开展了大规模的积极防治,经过专业人员多年的努力,疟疾在我省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不断降低,发病人数逐年减少。1988年经卫生部考核验收,确认在全省范围内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自1988年后,转为防治监测阶段。

2疟疾档案馆藏情况

我所档案室现藏有疟疾防治与监测资料达1000余卷,包含60余项专题研究(含80年代初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文字、照片、统计图表、疫情文件等各种载体档案。有效探制疟疾是寄生虫病防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基本消灭疟疾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所领导高度重视疟防资料的收藏、管理和开发利用, 专门成立了编辑小组,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确定了文件资料的编辑纲领、表现形式等,整理出民形式多样的档案卷宗。始终以档案开发利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断开拓、创新,坚持把工作做深做细,使其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07年利用现代化设备,对现存的疟疾档案进行深加工,编辑完成了《疟疾防治档案数据库》,并制作成光盘。

3《数据库》特点

3.1数据量大

数据库涵盖了自1951年~2007年以来除现场普查表以外的所有文字档案、照片档案、图片、疫情对照分析表及山东省疟疾流行概况等详尽内容,文件资料200余万字,特别是具有史料价值的照片,客观、准确、图文并茂地全面记录了该项工作的情况。

3.2内容丰富

《数据库》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概念明确。文字档案详细记载了疟疾从暴发流行到基本消灭的过程和成就;疫情对照分析表直观明了地反应疟疾各个阶段的流行情况,可使利用者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分析;照片档案再现了老一辈专业技术人员在消灭疟疾的历程中的场景和付出的艰辛劳动。总之《数据库》反映了我省疟疾防治的产生期、暴发流行期、下降期、监测期及相应的历史背景和对疑点、难点、解决方法及防治成效等,利用者可以根据要求灵活应用,按分类目录快速检索所需内容,如:防治监测、流动人口管理、实验室研究、病例分析等。

3.3信息共享

各类档案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档案查询一对一服务的难题,也使疟防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3.4无时空限制

利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即可方便、快捷地查找、获取到所需疟疾防治档案资料,无须受档案储存的地理位置及档案室开放时间的影响与限制,克服传统借阅服务受时空限制的缺陷。

4档案在基本消灭疟疾中发挥的作用

4.1为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我们始终坚持档案要为科研防治服务这一根本目的,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使其能在防治研究中充分发挥作用。《数据库》制作完成后立即受到领导和广大防治、科研人员的欢迎,并已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成为科研人员疟疾防治科研课题查寻技术参考资料的重要平台。科研人员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气象资料、历年各地发病数字和各试点的档案材料,经过统计分析认为,过去把山东省定为低疟区观念不利于指导防治,山东疟疾流行区应划分为易暴发流行区、可能暴发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并提出对不同流行区实行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分类指导的新防治方案。因此,加快了防治进程,节约了大量药品、器械和人力的经费开支,并根据山东疟疾的流行史及建国后历年的防治研究档案,为全省抗疟方案的设立和战略的转移提供了依据。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大流行时期提出,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制止大流行的措施;到80年代推行以加强首例监测,大力提倡改善环境卫生及群众性防蚊的对策,在战略上实行了新的转折,疟疾档案在防治科研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4.2为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数据库》中不少防治科研项目分获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厅(院)级以上科研成果8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5项,省部级奖励6项,并推广应用。我所研制的“氯喹合并伯喹不同疗程治疗间日疟”,目前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治疗疟疾病人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乙氨嘧啶药盐预防疟疾”技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防止疟疾暴发流行的成功经验”,被全国疟疾防治科研技术指导组采纳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恶性疟疾是世界上尤其是非洲广泛流行的疾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筛选有效新药,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所就开展了“黄花蒿抗疟作用的筛选及黄花蒿素治疗间日疟现症病人的疗效观察”,临床实验证明:黄花蒿素(青蒿素)治疗间日疟具有速效低毒的特点,绝大多数病例于疗后48小时内血检疟原虫转阴。全部病例皆在发作一次即行控制。黄花蒿素可抑制原虫的正常发育,使原虫形态改变,具有较明显的杀灭血内疟原虫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用先进工艺研制的黄花蒿素及系列产品是唯一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疾的现症病人治疗,为目前最有效的抗恶性疟药物,黄花蒿素系列产品,起效快、效果好、不易复发、毒副作用小,在全球抗恶性疟及间日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多,该药的应用对防治疟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为疟疾现症病人寻找有效的监测、治疗方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省和全国推广后,治疗了大批患者,为成千上万病人解除了疾苦。

4.3为疟疾防治深入发展提供保障

《数据库》制作完成后立即受到领导和广大防治、科研人员的欢迎,并已广泛使用。防治、科研人员纷纷借阅,为疟疾防治科研课题寻找有益的技术参考和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因为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播性疾病,它的传播与流行受自然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反复,而且它又是一种传播周期短,反复性大的寄生虫病。面对如此的现实情况,我省连续多年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监测措施:即对病原学、蚊媒学、血清学监测,随时掌握疫情动态,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监测对策,从而有效的巩固了疟防成果,1989年到至今使疟疾发病率始终保持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基本消灭疟疾后18年来,我省继续坚持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监测措施,受到兄弟省市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如对鲁南五市地原疟疾高发区,在五省疟疾联防的推动下,实行区域性疟疾联防,随时可以掌握疟疾发病动态。对经济较发达的青岛、烟台、威海沿海三市地,流动人口众多,在疟疾防治监测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使疟疾疫情始终保持稳定。

4.4 为进行疟疾防治效果分析、评价、考核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30年来,在卫生部的指导下五省(苏鲁豫皖鄂)统一目标,统一措施,同步行动,定期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分析疫情,相互检查,互相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分析五省疟疾疫情报告及联防统计资料,评价五省疟疾联防效果。《数据库》中收集了大量的疫情对照分析表,防治科研人员通过应用对照,将患者分为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两大类,在基本消灭后,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监测措施,但仍有内源性病例散在发生,因为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播性疾病,稍有不慎,可能会“死灰复燃”。因此提出了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的建议,从而为疟疾的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分析 下一篇:高场磁共振三维血管成像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