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

时间:2022-10-08 08:20:14

“道法自然”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

【摘 要】本文从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出发,阐述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并遵从规律,摒弃以往拔苗助长、戕害学生创新能力的灌输教育,以生为本,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反思,探索一条德育和心理教育相融合,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历史、融入现实生活的道路。

【关键词】道法自然 理想信念 生发和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3-02

一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1.“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自然”是道之存在状态或内在属性。“自然”者,是其所然者也。而得道者,亦是成其所然者也。故判断是否得道,即看其是否是“自然”的。“道法自然”之“道”法的是自己,道的行事原则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本来如此的状态。“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老子所谓“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妄为”“强为”。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虚伪、丑恶和荒诞的现象。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顺其自然的行为。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敬重和诚信。

2.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

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

第一,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自主性。大学生活的相对民主、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体现在大学生各方面的自主性。在学习、生活、择业的过程中,独立性、自主性逐步增强。在精神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确立理想信念。

第二,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现实性。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90后”大学生被视作缺少梦想的一代人,其实,不是没有理想信念,而是这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更“接地气”。大学生在对个人的理想追求过程中形成了更加求真务实的理念,不空谈理想信念而注重实际。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人生理想的追求目标,因而更加注重实干,往往通过实现个人人生或职业目标来实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第三,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曲折性。在现实环境中,支撑个人不断超越和开拓新局面的力量源泉,来自个人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会在人生境遇的种种博弈中,经过反复、曲折的磨砺,或消失、或调整、或重生。

自然而然,本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发和养成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恶果。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问题归因

1.大学生理想信念之现状

第一,重视物质利益,理想信念淡漠。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受社会因素影响走向追求物质利益的极端,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崇尚金钱,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第二,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许多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

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发展、爱情、家庭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

第三,重视生活和职业理想,忽视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崇尚知识能力、重视生活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在人生与成才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忽视道德修养、忽视规范、社会公德意识差。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存在着相容、统一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不足。

2.问题根源归因存在误区

第一,归因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一贯把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导致青年一代“文化异化”现象,理想信念淡化。我们不否认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但是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并不属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本性,相反,解决理想信念危机的方法,恰恰是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追求公平与合作。

第二,归因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因素。这种归因有失偏颇,特别是认为科技地位与作用的凸显造成了对人文的挤压,大学生对科技知识的追求和崇拜,往往容易造成对道德的忽视,甚至产生缺失现象。归因不可以忽视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弱点,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长大,自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强,还处于“心理断乳期”,而较少涉及深层次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等理性层次的问题,极少触及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三 “道法自然”,遵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

“道法自然”的首要论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仍然没能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教育理念模糊,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教育内容抽象,没有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进行全面的生活价值引导教育,以使学生在现实基础上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道法自然”,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规律。

1.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更“接地气”

第一,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践基地与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联系点。在课程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点评和讲授,拓展教学途径,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基地和联系点涵盖革命史、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成就等主要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教学,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点的认同,学生在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同时,可以更深刻地洞察社会。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切实做到可操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并辅以教师点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及表达、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或撰写学习心得,以提高讲座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关于该课程中最前沿的理论热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理论热点,围绕着该理论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撰写研究报告。

2.大学生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应着眼于系统化的有效措施

第一,教师要做执着于理想信念的表率,传输给学生正能量。真善美的生活就是与人的存在的自然秩序相一致的生活,是有秩序的、良好的或健康的灵魂所流溢出来的生活。教师要做好理想信念的表率,培育学生真善美的生活信念,并使学生在执着追求真善美生活的现实过程中不断提升精神理想和信仰。

第二,转变理想信念教育观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道法自然”。大学生是真正的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将理想信念教育变成大学生的内在强烈需求,变成他们自主地、自发地行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成长能力。

第三,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成为高校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完善德育机制,构建广阔的理想信念生发和养成的网络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新家园。教师要充分理解理想信念的价值,做学生心理建筑的工程师,结合当今时展的特征,联系社会实际,建立网络沙龙;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从网络走向社会,去思考理想信念的真正含义。

第五,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主动地走向和融入现实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高校和社会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经费支持和活动场所。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实践,理想信念既难以生发和养成,又常常沦为悬空的幻想。鼓励学生尝试探索新的领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领域发掘潜力,并制定理想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具体化的实施方案,并客观评估,用勤奋、努力、毅力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2]冯丽莎编著.老子的64个人生感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3]〔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中国社会科学,1996(6):136 [5]钟艳、张湘明、王灏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与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8 [6]王仕民、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研究,2008(5):75

上一篇:回归“三铁”推动稳健经营 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