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10-08 08:14:31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2

摘 要 在列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关问题,并就课改理念、课程内容设置、教师素质以及评价机制等的发展趋势上提出了看法,以期有助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开展。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体育 高校

一、前言

建国以来,学校教学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已进行了八次改革,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逐渐开展深入。由最初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以技术教授为主导,强调体育为国家服务,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到最近一次的改革,注重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学生的主体个性与个体差异。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探索,以期建立新的符合高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推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回溯

学校体育的改革核心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其就是一种将体育课程中陈旧的、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转变为新的、能适应社会以及现代教育客观实际情况的特殊过程。此过程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必须的动力机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始于1979年的全国体育卫生工作会议,至今已走过了35个年头。沿着历史回溯,不难发现,在多次改革中收获有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品尝到了失败的教训。

回顾历史,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之路,大致走过了以下阶段:

(一)197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其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标志着大学体育课程正常秩序的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被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此大纲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难以反映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特征,难以把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明显区别开来,表现出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1]。

(二)二十世纪80年代,某些学者提出了“真义体育”的理论问题,主张“体育即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个主张与“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所体现出来的“学生体质水平普遍较低,亟待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的研究见解相契合。[2]因此,许多高校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线,开展了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一系列改革。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设想改变高校体育课程单一模式化的现状,着手修订适应地方特色并契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教学大纲。届时,“三基加素质”、“体质为主”等多种模态体育教学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三)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是在总结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指导纲要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具有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4种类型将高校体育课进行定位,即“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及保健体育课”。它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导向性,规定了一所学校内允许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但并未强调各校可以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式,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仍是在此纲要提供的框架基础上进行的求同思维的模式。

(四)1999年,我国第三次体育课程改革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启动。到了2002年,教育部新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要求在2003年新学年开始时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本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内容确定原则、评价体系等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尤其是确定了体育课程的5个教学目标,提出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新理念,但并未对具体运动项目的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进行任何规定。与过去的相比,本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历史性突破,为广大体育教师预留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带动了高校体育向前迈进的步伐。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一)就目前而言,教育界普遍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中也以此观点为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有些高校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盖过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优生得不到优化,差生得不到补差,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不能盲目抬高学生的主体性,要力求以自身的主导作用带动学生的主体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转变“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一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繁多,但普遍来说教学质量并不高,而且也缺乏理论课教学。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我国,很多高校对于“体”这个方面却并不十分重视。可相对而言,现在很多体育教材体系的涵盖面却是相当广泛,或可言之为面面俱到,在贪多求广的同时,质量却不高,并不能契合大学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而言,由于受到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任务的束缚,许多高校虽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安排有理论学习课时,但基本并不开展。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可说是十分薄弱,对其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自主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教学评价,在一方面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信息反馈作用,对教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本次教学改革对于教学评价,在《纲要》制订时内容比较饱满,但在实施过程中,因为现实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首先,在学生评价方面,虽然这增加了教师整体教学效果的可靠性,但是其中难免会掺杂学生的个人喜恶成分,使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而教师为了获得学生的较高评价,不排除有降低教学要求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实现。其次,在评价学生方面,《纲要》提出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将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中。但不少研究表明,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以体能和运动技能为主,在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发面仍缺乏客观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评价方式上,仍是以教师评定为主,学生自评与互评不足。

(四)高校体育教师是实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与任务的主力军,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既担负着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学信息的责任,同时也被赋予了安排学习环境与传播学习信息的责任。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想迈进新的领域,就对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现实是,大多数院校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并不能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分布并不均衡,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容乐观,主要现象是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偏大化,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少,相较于其他学科,缺乏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展望

(一)正确定位体育教育理念,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和科学理念。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其相同的责任。而作为一项工作的基础,指导理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正确定位体育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认真落实课程改革目标,理性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盲目提高学生所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能与运动技能等客观基础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发展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构建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科学程度,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基础因素,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合理课程结构的构建,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程度。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更要着眼于满足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4]。而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学区别有限,部分高校则贪大求全,有的却又很单一[5]。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进一步研究《纲要》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基础上,开设新兴体育项目课程,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适量增加理论课程的设置。

(三)促进教师水平提高,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体育知识处于螺旋状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终身教育的理念。其次,体育教师更应该正确认识当今的师生观,一方面不因循守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需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因噎废食而盲目提高学生的地位。尊重学生的同时正确定位自身,由单向关系转为双向的互动。

而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手段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开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是当前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为技术至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能力、认知、行为与态度,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等方式相结合进行的评价方式,被广大学者教师所认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各种难题,如很难对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客观评价,因学生评价制度的影响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综合而言,现行的评价机制还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五、结语

综上而言,体育课程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变革创新,不仅涉及到其本身,更是整体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师知识结构、教材等的更新发展。跟随改革步伐的前进,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地位及其成就必将水涨船高,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丁宝龙,顾渊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74-75.

[2] 周则桐,玄文波,王闯等.浅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6(4):57-61.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cn.2010-3-1.

[4]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5] 王广,王兴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96-97.

上一篇:谈立定跳远教学方法 下一篇:体能素质“课课练”对于青少年身体平衡能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