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研究生管理优化途径探究

时间:2022-10-08 07:57:06

基于AHP的研究生管理优化途径探究

摘 要:研究生阶段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特别是优秀科研人员培养的关键阶段,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群体逐渐呈现出生源基数大、学术功底薄、个体活动分散、群体压力大等特点,对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近年来研究生管理呈现的新特点,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新的管理环境和背景下研究生管理的核心路径和节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模型,并由此提出优化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层次分析法; 关键路径;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8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则成为了担负培养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群体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结构开始趋于多样性,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日益具有多重性。因此,对于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评价和优化日益迫切。

纵观已有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采取的是综合式的理论研究,很少采用实证方法,且针对性不强。有的学者建立起了针对某一类学科的评价体系,但多停留在学科层面,没有对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的赋值打分,检验其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完善仍然没能触及筋骨。本文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通过对研究生管理专家和研究生群体的实地访谈,建立科学系统的研究生管理评价体系,在专家对其赋值打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Matlab软件求解出各个指标权重,拟合出研究生管理的关键路径和节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评估模型,由此提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云南财经大学坐落在中国西南,面朝印度洋,毗邻东南亚,是我国战略发展的桥头堡。而该校研究生生源较为分散,涵盖学科广,研究生个体差异明显,同时随着该校博士点建设的成功,其科研能力和办学、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肯定,也加大了对高效率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迫切性。因此以该校为研究对象具备较高的代表性和应用价值。此外,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方法,通过专家打分,建立了学籍课程管理和学生考核评估两个模型,对该校考评学生和学籍管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研究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个例,探寻研究生管理的优化途径和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评估模型,为研究生管理和优秀人才选拔提供有力参考。结合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独有特点,笔者邀请该校若干管理学专家教授和部分学生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拟定并筛选出一级指标6个(以An表示),二级指标17个(以Bn表示),三级指标33个(以Cn表示)(含子集指标17个,以Dn表示)。旨在通过对于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量化分析,求解出其权重值,并以此找出关键优化节点和路径。

三、研究生管理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结论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是将对决策层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建立判断矩阵,把人们的判断转化为若干因素两两之间重要性比值,即各指标的得分权重,进而做出筛选和决策。

通过专家的赋值打分,建立判断矩阵并运用MATLAB软件求解,可得出研究生管理的综合权重。基于对综合权重的分析,运用计算机数据筛选,笔者找出研究生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一级核心指标3个,分别为升学就业管理、学术研究管理和考核评估管理;二级核心指标7个,分别为专业必修课程管理、正式组织管理、非正式组织管理、学术氛围、学术成果管理、特殊家庭学生群体管理、贫困学生群体管理;综合权重指标共47个,核心指标13个。

四、基于AHP分析的研究生管理优化途径

(一)合理安排研究生教学课程及学分配比

由于研究生阶段较本科阶段而言专业性更强,造成了许多研究生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一些基础课只要随便听听就行。且不知这正犯了学习的大忌,高屋建瓴、九尺之台起于垒土,没有好的基础,就不可能会有大的成就。且各学科之间都会有很多的联系,往往那些优秀的培养方案正是抓住了这些关系,强化研究生的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学活学精。在研究生管理的过程中,在鼓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应用,保持专业课与基础课相辅相成,优势互补。逐渐形成重基础、宽口径、精于专业的学习发展模式。因此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合理分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间的学分分配。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了学分分配参考比例。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约为5:16:8:1:2。同时高校宜多开展一些学科间的知识竞赛,鼓励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使研究生可以产生挖掘学科间联系的主动性,并增加专业课的实际应用活动,对实际应用后的心得进行交流互动,以此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构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并重的管理模式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正式组织是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会和班委会。笔者基于研究生根据以往学者“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综合出“四位一体”的以正式组织为主的管理模式。即以党支部为核心,促进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以团支部为纽带,增强集体凝聚力;以研究生会为支点,提高研究生组织管理水平;以班委会为基层堡垒,注重榜样学习,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该管理模式本也有其不足之处。研究生阶段较之本科阶段在组织环境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比如研究生群体分散、个体差异大、思想独立,研究生的交往也往往以小范围、学术性、趋利性、社会化等多元形式展开。由此班级、研究生会和党团组织等正式组织很难形成凝聚力。加之研究生加入正式组织往往是双向选择,许多研究生并不都能加入到他期待的组织中,因此正式组织的管理也受到局限。相反,非正式组织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那些由于共同的利益需求或爱好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组织更容易凝聚和带动研究生完成特定目标。非正式组织还体现着强烈的非排他性,可以容纳任何有着相似爱好的人,同时规模较小,信息传播快,缺乏核心人物,能较好地配合正式组织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

因此,在实际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可将以正式组织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引导非正式组织并重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推动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反馈,协调多方利益,及时疏通研究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对于宿舍等生活型群体,研究生长时间与室友朝夕相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沟通交流也很顺畅。高校可从生活环境上多加以关怀,鼓励研究生努力创造优良的宿舍环境,丰富宿舍文化生活,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探讨时事政治和学科知识,争创文明先进。而对于校园论坛、贴吧、学术交流群等学术群体,可让老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到其中,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和分享学术经验,并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近期想法和需求,使高校能及时为研究生们从事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

(三)丰富学术科研形式,强化激励机制

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较本科阶段而言有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要求,而通过AHP分析笔者发现,研究生的研究形式最主要的就是导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协作,因为研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事,在研究过程中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又要有丰富的经验,以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和论证。要想高效地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必不可少,导师是知识的巨人,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而同学是学术道路上的挚友,能在团队的学术研究中彼此学习和提高。同时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以更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来锻炼学术能力,比如独立研究、校企合作或利用家族已有的资源进行科研探索等。这些多样化的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也能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积极的作用。激励机制作为管理中非常核心的一个环节,当然也无法忽视,在学术研究中也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出“良将”。笔者认为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止停留在从导师到学生的单向沟通,而更注重积极的双向的交流方式,鼓励研究生成立学术研究小组,并定期进行各小组,各院系乃至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学术竞赛,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或者团体要给予奖励和鼓励。同时加强学术环境的治理,宣传和发扬学术道德,严惩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杜绝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等现象。提倡和引导正确的、科学的、积极的学术研究风气,使得学术研究的氛围更加浓厚,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和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贺朝霞.研究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引导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

[2] 李亚敏.研究生“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学习月刊,2012,(07).

[3] 李雷鸣、王军会.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团队学习的实践总结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2,(10).

[4] 王金祥、卢绍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现代管理教育,2012,(07).

[5] 杨蕙馨.管理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既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6] 张月想、张羽.加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J].学理论,2012,(05).

上一篇:运输合同中保价条款的效力与适用条件 下一篇: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