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三地洗剂”治疗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8 06:18:56

【摘 要】目的:探讨院内制剂“三地洗剂”对肛肠疾病术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用“三地洗剂”熏洗、浸泡,对照组用清热止痒洗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中药洗剂,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08―02

肛肠疾病发病率较高,常见的有痔、裂、瘘、肛周组织感染和脓肿,直肠脱垂等。在临床中肛肠疾病患者大多需要手术治疗,中医认为脉络受损,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肌肤痉挛等。直肠由于神经血管丰富、密集,对痛觉特别敏感,为了不影响的精细度及排泻糟粕功能,手术多为开放创面,故而术后排便及换药后的疼痛、创面愈合时间长是患者最惧怕手术的原因之一。在手术后患者常由于手术伤及血脉,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创面的愈合时间长,易出现一些出血、疼痛、水肿、感染等症状,影响创面愈合。故术后疼痛、创缘水肿、愈合迟缓为肛肠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因此,怎样防治手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中药熏洗坐浴疗法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中药外用[1]是治疗疼痛的独特方法之一,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渍形”即热汤洗浴之法。《伤寒论》和《外科正宗》皆提出中药外洗的理论。具体而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选用一定的中药,经过水煎加工成中药液,配兑热水进行局部熏蒸和坐浴,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作用。我院“三地洗剂”用于肛肠疾病术后熏洗治疗,在消炎抗菌,止痛止血,消肿散结,止痒收敛,促进创面愈合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120例患者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东台市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痔疮、肛瘘、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术后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治疗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者22-72岁(平均31.2岁),病史1周~10年(平均7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19-59岁(平均32岁),病史2周~15年(平均6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 “三地洗剂”(本院制剂:地肤子30g,生地榆30g,地丁草30g)每日一剂,水煎取液1200ml药汁,患者术后第2天大便后,趁药液温度[3]较高时先熏蒸手术创面,待药液温度降至37℃左右坐浸药液中,直至药水凉为止,每次约15~20 min[4],早晚各1次,大便后加洗1次。

对照组-采用清热止痒洗剂200ml(云南优克制药公司生产,主要成分:蛇床子、苦参、土茯苓、薄荷等),按1∶50开水稀释,趁药液温度较高时先熏蒸手术创面,待药液温度降至37℃左右坐浴,10-20 min,每次排便后均熏洗创面。

所有患者在熏洗完毕后用碘伏棉球消毒创面,常规换药,7d为1疗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运用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观察熏洗治疗后消炎、止痛、消肿、生肌等疗效。显效:局部无感染,疼痛明显减轻,肛缘水肿消失,创面无渗液、无渗血;有效:局部无感染,疼痛减轻,创面有少量渗液;无效:疼痛未减轻,创面仍有渗出,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疗效评价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0%,对照组为6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0%。对术后切口疼痛、创缘水肿、创面渗液等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肛肠病术后疼痛、肿胀、感染等证是由于风、湿、热、燥、瘀诸邪侵及,相互夹杂使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或者是手术创伤、创面染毒,致局部经络阻滞,血脉不通,导致“不通则痛”。在临床上,诸邪之中以湿热最为常见。水肿之因不外瘀血阻滞,局部水液不行,集聚而成。诸因导致瘀血阻滞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纵解,横纵冲突,瘀血结块,阻塞不通,而成水肿。直肠疾病在发病时,肿、痛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肛肠手术创伤造成局部气滞血瘀,加重了水液积聚,故疼痛水肿俱剧。中医认为治疗方法应适合部的生理特点-熏洗疗法[5]是将药物水煎或用开水浸冲后,利用蒸气熏蒸,熏后用其余热在患部洗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直肠疾病急性发作期局部肿痛及术后并发症治疗等。《薛氏医案》云“臀,膀胱经部分也,局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气运难及,血亦罕到”。熏洗坐浴疗法治疗肛肠疾病是中医传统疗法。其用药依据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方药。熏洗坐浴法治疗治疗二阴疾病,药专力宏,直达病所,奏效迅捷日[6]。据此临床常采用熏洗坐浴疗法,药力专攻,直达病所。“三地洗剂”含中药地肤子、生地榆、地丁草等,现代药理分析,地肤子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作用,生地榆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地丁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诸药合用有消炎抗菌,止痛止血,消肿散结,止痒收敛等功效,可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使创面快速填充修复。中药熏洗治疗[7]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个重要方法,集药疗和理疗于一身,先熏蒸、后坐浴,通过蒸腾的药气薰灼患处,借着药力和热力的作用,直接接触病变部位,使药力直达病处,荡涤污浊毒邪,使气、血脉通畅,气机调和,腠理疏通而诸症自愈。一方面可以使创面清洁; 另一方面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或创面的肉芽组织吸收,快速发挥药力,起到抗水肿、镇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熏洗疗法还具有经济方便、易学易用、疗效显著、无痛苦等特点。此外,现代医学认为[8]局部肿胀和疼痛是由于外科操作引起组织损伤导致局部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引起。此外,因部位手术为有菌手术,容易引起局部组织发炎、充血、渗出增加,导致炎性水肿的发生。通过本实验研究证明全身用药与“三地洗剂”局部坐浴具有消炎止痛、消水肿、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的功效,术后应用本方煎洗坐浴[9],使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患处,借助温度的热力作用,皮肤黏膜毛细斑管组织扩张,使中药的有效成分透入病灶,痉挛的括约肌得以松弛,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抑制局部炎症,促使水肿吸收,疼痛缓解,减少切口出血,加速创面愈合。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止血镇痛之功效。本法安全有效,使用简便,价格低廉,患者也乐于接受,在改善术后疼痛、水肿及其伤口愈合时间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10]。

参考文献:

[1] 王振彪,吴佐周.中药外治法在疾病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133.

[3]钟瑾,郭光丽.中药坐浴温度对痔术后水肿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08,1(5):52-53.

[4] 赵小寅,郭秀君,杜媛等.中药坐浴时间对术后水肿恢复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11,43(12):25-26.

[5] 陆德铭,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0.

[6] 高树中.中医熏洗疗法大全.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1-30.

[7] 周荣珍,梁鹏,张磊昌.中药熏洗坐浴法在肛肠科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126(155):398-400.

[8] 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上册)[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27.

[9] 曹亮.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6):416.

[10] 李维义.2183例痔瘘术后患者中药坐浴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2,15(4).

作者简介:

周治明,男性,31岁,本科,中医师,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 从事肛肠科6年。

上一篇:不同机械通气模式下吸痰对ARDS患者肺通气及顺... 下一篇: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