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的魅力

时间:2022-10-08 05:48:27

周国平散文的魅力

【生平经历】

周国平,1945年出生,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故事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成长故事】

周国平从中学开始就有了一个志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他认为,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是最崇高的。他就抱着这样一个信念进了北京大学。但是进入北大以后,他的性情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觉得知识学问并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精神生活。人,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说起高考经历,周国平记忆比较深的是填志愿的经历。1962年参加高考时,他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名牌大学的哲学系。可是,那个时候,年少的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

周国平当时听了的一句话:哲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总结。他那时候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求知欲,总觉得读书特别愉快,读书的前景让他特别激动。他想学知识,从知识联系到哲学,仅仅是因为哲学在他的眼中是包罗万象的,各种知识都包罗在哲学里面。于是,他就抱着对知识的“野心”选择了这门学科。

1962年,周国平考上了北大哲学系。当时的周国平本以为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不曾想,在那个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北大的哲学课程很单调,不开放,知识狭隘,思想保守,根本就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他在上课的时候,听不进逻辑课,就写了这么一首嘲笑课堂的诗:教授用枯燥的语言,讲述着枯燥的课程,每一种空洞的教条,要重复讲十几分钟。如教授讲的这样一段:“所谓直接推理是这样的一类推理,这样的一类推理,特点有这样一些。特点有这样一些,就是这样的一类推理……”够了,敬爱的形式逻辑,请不要把理智嘲弄,再有逻辑的头脑,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当时他很失望,当时的哲学课程就是这个样子。可是学业还得继续,那怎么办?自学!

周国平牢牢记着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德的一句话:“知识这个东西,你不用它就会忘记,你要用的时候,你很容易查到的,这个东西不重要的。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他由此醒悟,剩下的东西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东西是最根本的。这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

周国平总结了他成长经历最为重要的一点:他懂得如何在格格不入的时代和环境里找到自己。因此他成功了。

【作品一赏】

名人和明星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盛产名人的时代。这当然要归功于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使得随便哪个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让公众熟悉。风气所染,从前在寒窗下苦读的书生们终于也按捺不住,纷纷破窗而出。人们仿佛已经羞于默默无闻,争相吸引传媒的注意,以提高知名度为荣。古希腊晚期的一位喜剧家在缅怀早期的七智者时曾说:“从前世界上只有七个智者,而如今要找七个自认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现在我们可以说:从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个人不拘通过什么方式或因为什么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称作名人,这好像也没有大错。不过,我总觉得应该在名人和新闻人物之间做一区分。譬如说,挂着主编的头衔剽窃别人的成果,以批评的名义诽谤有成就的作家,这类行径固然可以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学者或著名批评家自居,到处赴宴会、出风头,就未免滑稽了。当然,新闻人物并非贬称,也有光彩的新闻人物,一个恰当的名称叫做明星。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写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这是两者的界限。明晰了这个界限,我们就不至于犯那种把明星写的书当作名著的可笑错误了。

不过,应当承认,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情。诚如杜甫所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做明星却能够现世兑现,活着时就名利双收,写出的书虽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一定畅销。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学者身份的人现在热衷于在电视屏幕上亮相。学者通过做电视明星而成为著名学者,与电视明星通过写书而成为畅销作家,乃是我们时代两个相辅相成的有趣现象。人物走红与商品走俏遵循着同样的机制,都依靠重复来强化公众的直观印象从而占领市场,在这方面电视无疑是一条捷径。每天晚上有几亿人守在电视机前,电视的力量当然不可低估。据说这种通过电视推销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文化行为的社会有效性”。以有效为文化的目标,又以在公众面前的出现率为有效的手段和标准,这诚然是对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与广告有何区别。我也想象不出,像托尔斯泰、卡夫卡这样的文化伟人,倘若成为电视明星――或者,考虑到他们的时代尚无电视,成为流行报刊的明星――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姑且承认,凡有相当知名度的人均可称作名人。那么,最后我要说一说我在这方面的趣味。我的确感到,无论是见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识强烈的名人,还是被人当作名人见,都是最不舒服的事情。在这两种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胁。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无闻的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没有名副其实的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名声永远是走样的,它总是不合身,非宽即窄,而且永远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

读后一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

(1)对“从前几十年才出一个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现在出一个文化名人容易。

B.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而现在找一个自认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

C.从前出一个文化名人不容易,现在找名人也不容易。

(2)“据说这种通过电视推销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文化行为的社会有效性’”。这句话含有( )意味。

A.赞扬B.肯定C.讽刺

3.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4.文章第三段引用杜甫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5.结合选文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成名问题。

参考答案

《周国平哲学的魅力

1.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2.(1)B(2)C 3.举例子。譬如说,挂着主编的头衔剽窃别人的成果,以批评的名义诽谤有成就的作家,这类行径固然可以使自己成为新闻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学者或著名批评家自居,到处赴宴会、出风头,就未免滑稽了。4.反衬现在的人成名速度快。5.略。

上一篇:酒事 第20期 下一篇: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