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10-08 05:03:18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生在读,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面对社会主义新时期提出的任务,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工作核心,形成教育主客体及介体的三方良性互动。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路径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时展

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并不是近年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早在春秋时期,“立德”这一词语就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①简单来讲,人生最高境界是拥有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追求,其次是为国家为人民建立功绩,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后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国古代提出的“三不朽”,无论经历多少时代变换,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立功、立言相比,立德在人生过程中居于首要位置,也是最根本的前提,表达了我国古人对道德和德育的高度重视。“树人”这一词语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②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而作终身的打算时,最好的便是培育人才。这句话在现代被简化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是说培养一颗树木成为有用的木材只需十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在其有限的生命中发挥作用,甚至他的才华足以对后世产生影,深刻地阐明了人才培养的不易与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德和树人因其理念的相似,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结合成一个词。无数次实践证明,一个人不可能自发成才,需要不断地培育,也就是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品德的教育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并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德”的认识和理解也大不相同。十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进一步深化。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③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要明确“德”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树立的德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不同层面上的德。树人则是为国家培养能承担国家未来,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表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不仅要做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德全方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近年来愈发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但同高校具备的实力硬指标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软实力得到的关注并不多。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投入和精力投入相对较少。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一些人对人才的理解导致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在教育成果考核中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为了应对考试,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侧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无疑会导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却在道德素质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手段落后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灌输式理论教育为主,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实践活动,但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办法真正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运用到实际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些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多,没有发挥独特的教育优势。

(三)网络化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现今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充斥大学生方方面面。首先,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大量不同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风俗习惯相互碰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冲击着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某些大学生离开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在虚拟空间中任意妄为。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过于关注显性教育忽视隐形教育

同显性教育的直接影响不同,隐形教育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课堂这种教育主渠道,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能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但缺少课后再教育,实效性会打折扣。通过隐形教育能时时刻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其在不经意间受到积极影响,同时自身成为主流思想的传播者。校园中的隐形教育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但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主,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不能很好地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个过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单依靠传统教育主体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不应该是单项的封闭模式,而要形成以教育者为代表的教育主体、以受教育者为代表的教育客体和以外在客观环境为代表的介体的三方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主体的优化路径

1.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关键的一点是能否在高校中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的领导、教职员工、行政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利益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变,将立德树人的理念作为高校日常各项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首要准则,作为高校所有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保障高校立德树人顺利实施的服务机制,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凝练概述,师者应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相对于向学生传授各类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占据首要位置。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育人先育己,自己身正才能要求他人,要以身作则,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做到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国家的坚定拥护者,在教学中正确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建立一支同时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实现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强教育方式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承担绝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过于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要求,因此对于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迫在眉睫。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主流的思想观念。在教学手段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大量电子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开放性。当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基础。

(二)客体的优化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项理论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教育者的言论,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在一定基础上发挥积极性、自觉性,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大学生应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信仰、向往和追求目标过程中的精神支撑。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当今社会,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击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网络世界有太多诱惑,能在徜徉网络世界的同时,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依靠大学生拥有正确价值观念避免。因而,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自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身素质,不要盲目跟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言论。树立良好的大局观,正确看待国际变化趋势,将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时代使命。要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三)介体的优化路径

介体即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客体的中介,也就是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过程中要形成主体、客体、介体之间的环形互动。介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荀子对于环境的影响曾有这样的表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④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恰恰是渗透式教育的典型代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建设以乐学善思的学风、和谐统一的班风、博学严谨的教风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用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新媒体阵地。同时注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反馈,加强同大学生的思想沟通,增强校园文化阵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渗透力及感染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投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2.加强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历史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各种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其内里凝聚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素材。我们应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的优势因素,以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品质,学校可以依据当地特有文化资源开展大量校园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走访这样的文化资源,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在高校中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不是一方面的努力成果,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主客体及介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②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149.

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

④张艳霞.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J].城市学刊.2016(04):99.

参考文献:

[1][2]王新皓.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6):149-151.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

[4]张艳霞.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养成[J].城市学刊,2016(04):98-100.

[5]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05):151-157.

[6]李前进,陈祝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83-85.

上一篇:心灵的唤醒是班主任教育的源点 下一篇:肇事者娶了车祸受害者妻子:那一生的“苦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