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早期玉器发展特点及其成因

时间:2022-10-08 04:53:39

试析清早期玉器发展特点及其成因

[摘 要]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的巅峰阶段,但从出土与传世玉器看,清早期顺治至雍正年间,玉器发展却处于停滞时期。本文试析清早期玉器发展特点及成因。

[关键词] 清早期;玉器发展;特点;成因

【中图分类号】 K87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6-1

玉器自公元前5000年在新乐文化、河姆渡文化出现,其历经“新石器时代的孕育、夏商周时期的成长、春秋战国时期的嬗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繁荣与元明清时期的鼎盛”。

清代玉器发展经历早期顺治至雍正时期、中期乾隆至嘉庆时期、晚期道光至宣统时期,至乾隆、嘉庆时期达到巅峰。但是从出土与传世器物看,顺治至雍正年间,相较于明代与清代中期玉器发展的繁盛,这一时期玉器发展呈现出停滞迹象,玉器数量极少,没有新的发展与特色。清早期玉器发展的这些特点,杨伯达先生和周南泉先生在其著作中均有提到,但没有详述。笔者在此试阐述清早期玉器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明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玉料充足,社会各阶层都有用玉习惯,实用器和观赏器空前发达。但到清早期琢玉业却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期的玉器极少,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清早期玉器看,除数件雍正时期的玉器,未曾发现有“顺治”、“康熙”年款的玉器。此外,1962年,在北京西郊小西天发掘康熙早期贵族墓葬出土玉器中,仅有两件小型玉佩近似清早期的艺术风格。笔者认为造成清早期玉器发展停滞原因有三点:

首先,清早期长期战乱破坏了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清初几位皇帝强调节俭立国,琢玉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不成熟。

顺治帝即位以来,清代经历了1644年山海关之战,1645-1664年相继灭掉南明弘光、隆武、绍武和永历政权。康熙帝继位之后,各地叛乱迭起,1673-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郑氏政权。1685年和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军。1690年起,康熙帝三次平定准噶尔等贵族叛乱。雍正帝继位后,1729和1732年两次用兵准噶尔部。直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清早期的战事才基本停止。战争直接导致全国各地“极目荒凉,地亩荒芜,百姓流亡,十居六七。”连年战争导致百姓的生活穷困之极,琢玉业没有合适的发展环境。

清初的皇帝在位期间崇尚节俭立国。康熙帝颁布“圣谕十六条”就有“尚节俭以惜财用”。雍正帝在其元年(1723年)一道上谕中说:“国家欲安黎庶,莫先于厚风俗;厚风俗莫要于崇节俭。《周礼》一书,上下有等,财用有度,所以防僭越、禁骄奢也。”清早期战争的破坏使清政府国库入不敷出,早期的统治者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风气,故对耗时耗钱的琢玉业不感兴趣,这种状态一直延续至乾隆年间。

其次,满族为保持其民族独立性,早期统治者注重满族的传统习俗,排斥汉族的社会习俗;当满族统治者急需使用礼仪玉器时,只能先召集明代遗留的玉匠。

清早期统治者具有强烈的排外性。皇太极认为金熙宗完颜亮是因为模仿汉族的生活习惯,变革祖宗的传统习俗,破坏本民族文化,导致本民族走向衰落。并叮嘱诸王贝勒必须坚持本民族的语言、服饰等习俗,并将其定为祖制。可见满族入关时期,统治者认为保持民族独立性有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忽视汉族崇尚的琢玉业。

随着统治的需要,“礼玉”制作受到重视。清统治者意识到只有用“礼教”才能消除战乱带给百姓的心理创伤和民族隔阂,进而消除武力无法镇压的民族敌视情绪。从顺治帝开始,他们便征集前明玉匠,组成当时的宫廷手工业机构,这些玉匠既负责制作宫廷需要的礼玉外,还负责指导“学手玉匠”。清统治者开始注重琢玉业的发展,但当时又面临着玉料稀缺问题。稀缺的玉料迫使玉匠使用熟悉工艺技术,这些势必造成了顺、康、雍三朝,玉料品种单一,玉器成品数量极少,器型没有特色。

第三,清早期新疆主要产玉地和田、叶尔羌一带时有叛乱活动,阻碍了当地玉料进入内地,内地玉料严重缺乏。

新疆的玉石以南疆“和田玉”最富盛名。其次有叶尔羌河流域的“叶尔羌玉”。明末清初,噶尔丹发生叛乱,基本阻断了内地与西域的商贸之路,只有少量民间交易与少数新疆地方首领进贡。至雍正十年,玉料来源渠道匮乏,雍正不得不命内大臣海望写信给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和苏州织造郎中海保“将好玉材料寻些送来”。满族入关后,其为完成统一全国发动战争,连年战乱造成清早期农业生产停滞,社会经济凋敝。同时边疆贵族,伺机而动,趁中原战乱无暇顾及之际,控制新疆大部分地区,形成一方割据,内地和新疆的玉路受阻,玉料供应基本中断。清早期统治者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之风。种种历史原因致使清早期的玉器发展没有形成特色。不过,早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经济恢复,平定边疆叛乱,重新开通内地与边疆的贸易之路,为乾嘉时期,中国玉器发展巅峰的到来,做出了重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伯达.杨伯达说玉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周南泉.玉礼器[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3]袁胜文.中国古代玉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01).

作者简介:杨斌(1987-),男,汉族,甘肃平凉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上一篇:从《巴黎手稿》看马克思的“女性身体”阐释 下一篇:临夏“花儿”传播现状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