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井试气浅析

时间:2022-10-08 04:47:42

摘要:S4井是一口气井,共试油了三层,最后一层是合试,并进行了产能试气。在试井分析中发现二项式曲线反向,试井工艺上成功了,但理论上不成立,对于这种情况从理论上,测试工艺上进行了探讨,认为地层欠压,射孔压井液对地层的污染,影响了试井分析。

关键词:产能试气;二项式曲线;污染

中图分类号: Q958.116 文献标识码: A

1试气过程及产能分析

S4井是一口新完钻开发控制井,2004年8月试油,试油2层结束后,最后全井合试。本井钻遇F、Y以及Q段气层,经试油资料分析泉二段渗透率为0.25×10-3μm2,表皮系数是2.77,扶余段渗透率为7.1×10-3μm2,表皮系数7.06,最后F、Y子、Q段合试渗透率为3.3×10-3μm2,表皮系数8.08。该井压力系数较低(0.61~0.73),是低压低渗透气藏。

1.1第一层试气

井段1199.2~1196.2m,厚度3.0m,2004年8月25日采用射孔测试联作,实射48孔,射后井口有出气显示,显示头入水30cm有气泡返出,点火可燃,火苗长30cm,呈桔黄色,一开井用15mm挡板,介质为水银的垫圈流量计测气,产气量在1316~553m3波动,未测稳,然后地面关井,恢复地层压力。二开井还用15mm挡板,介质为水银的垫圈流量计测气,最高产气量1384 m3,后期稳定在326m3,稳定求产24小时。对本层进行解释,图1所示,从解释曲线分析本层段的油藏为一封闭油藏,圈闭面积较小,也说明产量不大。

图1 S4井第一层双对数压力及其导数曲线 图2S4井第二层双对数压力及其导数曲线

1.2第二层试气

井段712.4~708.2m,厚度4.2m,9月10日测试联作射孔,实射67孔,因射后显示头无显示,证明测试阀没打开,多次活动工具无效的情况下,起出管柱,保养完后重下测试管柱进行试气,初开2315min,挡板直径30mm垫圈流量计测气,日产气5358~8850m3。由于产气量达到8000m3/d,改用16mm挡板临界流量计测气,日产气量10091m3,稳定12小时。本层采用二开二关工作制度试气。从解释曲线分析(图2),本层地带附近有污染,曲线后期有点上翘,有断层边界反映,但本油藏比第一层油藏大,产气量比第一层高,气量比第一层充足,从试油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1.3全井合求试气

油管输送式射孔,把以上两层间58.6m厚的夹层全部射开,共射457弹,采用二开二关工作制度,日产气量24434m3,决定三开井系统试气,开始用2mm油嘴,27mm 挡板垫圈流量计测气,日产气量4562m3,稳定12小时;再用4mm油嘴27mm 挡板垫圈流量计测气,日产气量6989m3,稳定9小时;后用6mm油嘴12mm挡板临界流量计测气,日产气量18748m3,稳定11小时;最后用8mm油嘴16mm挡板临界流量计测气,日产气量29008m3,稳定12小时。最后对全井进行解释(图3),表明本井附近油藏虽然存在污染,但油层渗透性较好,从产气量来看,本油藏为一小型油气藏。

图3 S4井第三层双对数压力及其导数曲线图4S4井第三层系统试井产能曲线

三个工作制度的测气工艺已经成功,利用二项式计算无阻流量,发现二项式曲线反向,无法计算无阻,曲线见图4。

利用经验公式一点法计算无阻,结果不一致(表1),无法确定本井射开层的无阻流量的大小。

表1 S4井全井合试无阻流量计算值

2.二项式曲线反向原因分析

2.1地层欠压影响系统试气

由井下压力计测得地层压力为4.65MPa,本层井段1199.2~634.2m,明显地层压力较低,而系统试气过程中流压分别为见表2。

表2 S4井系统试气测量值

由表2可知,流动压力与地层压力间的压差小,由二项式可推出以下关系式,

Pe2—Pwf2=qsc(A+Bqsc)

式中:Pe—地层外边界压力;Pwf—井底流动压力;qsc—在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条件下的体积产量。

二项式曲线反向即B Pe2—Pwf2,如果Pe与Pwf间压差小,有可能使这个不等式成立,使曲线反向,因而油嘴大小的选择对系统试气的影响不可忽视。

2.2地层厚度大

全井合试的地层厚度是35.8m,从工艺上不能采用MFE+TCP测试,压井液包括第一层高密度压井液,第二层的完井液和第三层的清水压井液,对油井附近地带造成污染,在防喷过程中使油管内形成水锥,影响压力计的准确性,压力计所测压力受压井液的影响,为液柱的高度,并非纯气柱的高度,使测量值存在误差。

3结论

(1)气井试油中做好测试联作射孔工具的准备工作,保证工艺的成功。

(2)对于日产气量低于30000m3的气层,不采用系统试气的工艺,只合理选择油嘴,算出无阻流量。

参考文献:

[1] 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上一篇:浅谈云存储技术发展及问题研究 下一篇:变电站自动化通信问题分析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