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之后的打车应用

时间:2022-10-08 04:46:52

喧嚣之后的打车应用

郎情妾意,“快的”与《大黄蜂》的联姻路

“经过仔细和认真的考虑后,我们接受了《快的打车》的合并邀请,我们的风格和想法非常接近”,《大黄蜂》CEO黎勇劲如此向媒体回应合并事件。但谁都知道,《快的打车》与《大黄蜂》成功联姻并不只是因为“风格和想法非常接近”这么简单。

《大黄蜂》于2013年4月在上海创建,创立之初就瞄准上海本地打车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出身杭州的《快的打车》最初并没有将《大黄蜂》这位沪上闺秀看在眼里。《快的打车》拓展上海市场之初曾有意地针对《大黄蜂》用户进行转化,却没有太大作用。即使是《快的打车》大幅度补贴用户,但每天使用《大黄蜂》的用户还有一定的数量。在无法轻易扳倒《大黄蜂》的情况下,《快的打车》慢慢产生了并购意向。

对于黎勇劲来说,在打车应用第一梯队已经瓜分市场的情况下,《大黄蜂》这个区域品牌想得到大笔融资扩张版图几乎不可能。在“没有钱烧”的情况下,接受行业领先者《快的打车》的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

《快的打车》负责人介绍,双方合并后,打通了后台的乘客和出租车数据信息。由于双方的用户重叠度并不高,专注于不同方向的打车体验,所以并不造成太大的业务重叠。往后,两个品牌仍将独立运营,人事结构也保持原来的运营团队不变。黎勇劲表示,《快的打车》主要做大平台和广度,而《大黄蜂》则向垂直深度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黎勇劲和《大黄蜂》另一位创始人李祖闵都是香港人,熟悉香港市场,这对于已经进入香港市场的《快的打车》无疑是一大利好。

目前来看,《快的打车》和《大黄蜂》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双赢局面似乎毋庸置疑。据《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估计,《快的打车》和《大黄蜂》合并后,预计各项用户数据将在原来基础上提高约30%。《快的打车》CEO吕传伟更是信心满满,他在会上豪情万丈地表示,公司的目标竞争对手是美国打车应用Uber,而并非其他国内同类公司。

针尖麦芒,“快的”、“嘀嘀”龙头之争

陈伟星和吕传伟的意气风发或许深深刺痛了其他国内同行的神经,其中以《嘀嘀打车》CEO程维为最。从最初的遥遥领先,到渐渐与《快的打车》平分秋色,《嘀嘀打车》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地被蚕食。尽管在大本营北京,《嘀嘀打车》依然有份额优势,但《快的打车》9月起已经发力争夺北方市场,《嘀嘀打车》的优势正在逐渐被蚕食。如今,《快的打车》与《大黄蜂》合并后实力大增,不能不让程维心有忌惮。

《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且矛盾越来越公开化、白热化。在2013年9月14日《嘀嘀打车》一周年生日之际,程维宣布《嘀嘀打车》将与分众传媒合作从而大幅度推广,并颇为自豪地调侃“‘嘀嘀’已经一岁了。作为行业标杆,《嘀嘀打车》一直以来还算低调耿直醇厚。但这次有点不低调了,‘满城尽是《嘀嘀打车》’,今天你看到了么?”对此,《快的打车》COO赵冬表示“《快的打车》在北上广地区的分众传媒广告上周就投了,这对我们来说不算是个大事”。与此同时,赵冬还在微博炮轰《嘀嘀打车》无底限,并列举出《嘀嘀打车》的各种“罪行”。双发剑拔弩张的程度可见一斑。

2013年10月23日,易观国际《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打车APP市场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达到41.8%,《嘀嘀打车》则为39.1%。两家公司一共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已超过80%,市场竞争出现双寡头局面。很快,《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又因为这份报告开始微博口水战。《嘀嘀打车》称《快的打车》“花钱买报告自娱自乐无所谓,但是讽刺谩骂挑衅,实在有失水准。”不到四个小时,《快的打车》便展开回击,指出《嘀嘀打车》“刊登下流广告、刷榜App Store、恶意卸载产品”等几大罪状,并指责其“只会玩心计”。

与不痛不痒的唇枪舌战相比,双方在抢占市场份额上的竞争才是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吕传伟认为,打车行业想做好,必须达到两个“O”(线上和线下)的平衡。因此,《快的打车》的推广方式一直是双管齐下,线下推广包括话费奖励和“免费”加价,对每月打开《快的打车》APP超过5天的司机奖励话费10元。线上推广包括对使用APP的乘客赠送10元话费。按照这种推广方式,《快的打车》扩展到20个城市,积累40万司机,需要至少每年6 000万元的成本。其实,《嘀嘀打车》的推广方式也与《快的打车》大同小异,双方都是烧钱抢市场的模式。

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但是《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成立一年来的收入为零—这种发展模式显然不是一般的公司所能承受的。事实上,《快的打车》与《嘀嘀打车》之间的纠葛,完全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的战火蔓延到打车应用上的结果。

《快的打车》在2012年12月完成首轮融资,而2013年6月又接受了阿里巴巴千万元美金级别的A轮投资。《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后,阿里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鸿平称,将同其他财务投资人一起再投入近亿美元资金和其他资源支持其继续发展。

与《快的打车》类似,《嘀嘀打车》在此之前也已经获得两轮融资,分别是来自金沙江创投的300万元美金A轮融资,以及来自腾讯的1 500万元美金(也有说是2 500万元美金)B轮融资。据传,《嘀嘀打车》目前正在进行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和中信等数家投资机构,融资额也将超过1亿元美金。

可以肯定的是,在分别拿到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新融资后,《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将开始新一轮砸钱抢市场的战争。另一方面,双方也将与自己的投资方深入合作。据悉,针对乘客单方面爽约问题,支付宝与华泰财险合作了一款类似于淘宝退货运费险的保险产品,将要置入《快的打车》。《快的打车》也可以利用《支付宝钱包》支付打车费用。与之对应的是,《嘀嘀打车》很早之前就曾推出过“微信打车”服务,通过《微信》公众账号进行打车。而最新的消息显示,《嘀嘀打车》内部已经有员工进驻腾讯办公,合作推进微信支付项目,或将很快可以利用微信支付打车费。

对于最后的结果,《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双方都有着明确的认识。赵冬说:“这个行业很快会进行整合,市场上的资本也只会给行业的前两名。”而《嘀嘀打车》方面的态度更为现实,“最后只会有一家是站着的,其他都是跪着的。”

差异化和盈利,胜出的不二法门

“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至少一两年内不太可能收钱,《快的打车》从去年8月24号的第一个版本中就设计了金币系统,但是近期的版本已经删除,因为竞争过于激烈,看不到收钱的可能。”

—《快的打车》COO赵冬

“我们目前还看不清盈利模式,但谁先收钱谁先死,这场仗没有打赢之前不考虑盈利。”

—《嘀嘀打车》CEO程维

尽管打车应用市场仍是一个吸金的无底洞,但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的《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都非常看好自身的前景。不过,未来的境况也未必如双方高层所憧憬的那般美好。首当其冲的就是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市面上的打车应用使用方法基本一致,差异化运营并不明显,走在行业前列的《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也不例外。因此,《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都在寻求跨界合作与跨地域发展模式,如《快的打车》的VIP会员、用户积分等级与格瓦拉电影票,以及《嘀嘀打车》的异地约车等。

除了同质化,打车应用公司最头疼的恐怕还是盈利问题。即便有“不差钱”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靠山,持续烧钱也并非长远之计。在“北嘀嘀,南快的”格局初定的情况下,打车应用已经具备探讨盈利模式的可能。接下来的龙头之争,胜利者必然是尽快找到盈利模式的那一家,而陈伟星和程维等人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快的打车》和《大黄蜂》已在上海联合宣布推出“商务专车”服务,黎勇劲表示此举既增加了高峰段的运能供给,又根据用户的不同出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最重要的是还为公司带来了净流入。《嘀嘀打车》方面则在探索政企合作的方式,公司已与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完成技术对接。《嘀嘀打车》试图发展政府、司机和“嘀嘀”三方分成的模式,即乘客付出的3元的电召费用进行三方分成,分成比例可具体协商。有消息称,《嘀嘀打车》也准备在北京复制这种模式。此外,《嘀嘀打车》副总裁吴睿也透露,可以考虑类似广告等方式的盈利模式。

上一篇:边缘切入,死磕奇虎360 下一篇:“太极”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