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痛恨同学的初二女生

时间:2022-10-08 04:33:47

一名痛恨同学的初二女生

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在亲子矛盾中,很多冲突事件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而在众多不合理要求中,家长将自己早年未能实现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现象占很大比例。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很容易挤占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过度要强的女孩

14岁女孩陆佳是一名初二学生,因为三番五次拒绝上学而被母亲带到我的咨询室。第一次见面,陆佳外表腼腆和内心的要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像怀揣着一项使命,而这项使命对她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说她腼腆,是因为她很难轻松地与人交流,包括她的同学、老师;说她要强,有以下两个故事可以证明。

陆佳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她学习很用功,尽管学习成绩不错,大考小考基本能稳居全班前5名,却没有丝毫放松。班里同学几乎都有手机,唯独她没有,不是父母不给买,妈妈退下来的现成手机就有两个放在家里,而是她自己害怕耽误学习而拒绝使用;同理,MP3、QQ她也从来不玩。因为拒绝这些时髦的东西,陆佳在同学看来简直是“怪胎”,但在老师看来,她却是好学生的样板。为此,同学们多少有些孤立她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则是引发陆佳拒绝上学的导火索。每次月考和期中、期末大考,陆佳都给自己定指标,而且落实到各科,比如总分多少、班级名次前几、年级名次前几、各科分数以及名次。如果考试结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她不会有明显的欢快,只是露出淑女般沉静的微笑,而一旦成绩不如意,她就会很郁闷,甚至会用砸东西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初一上半学期期末考试结果出来那天,因为总成绩列全班第4名,而且她最喜欢的数学考了94分,比她的同桌少了2分,她一直默默流泪。突然,她猛地抓起试卷,疯狂地撕扯,嘴里恶狠狠地喊道:“我恨你们!我恨你们!”把碎片高高扬起,然后撕书……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班主任也不知所措。大家都知道,“你们”指的是比她考得好的同学。这样的闹剧在初一下半学期又上演了两次,到了初二更频繁,陆佳的学习成绩自然下滑不少。同学们越来越疏远陆佳,老师不得不让家长带她看心理医生。

为了妈妈的面子

陆佳的妈妈郑女士对女儿很担心。她满脸焦急地反复问我:“不要紧吧?治疗要多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吧?”

我忍了又忍,终于还是生硬地提醒郑女士:“现在我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不是学习。没有健康,要学习成绩何用?”

郑女士脸红了,一边点头一边自言自语:“对对,健康重要,健康重要。”

通过深入交流我了解到,郑女士的学历是中专,在就业和晋升上吃了不少亏,她总感觉别人看不起她。她常常告诫女儿:“妈妈这辈子事事不如人,你可要为我争口气,一定要强过他们!只要超越他们,就是我们的胜利,不然会被人瞧不起的。”她所说的“他们”,指的是她同事的孩子、亲戚的孩子、邻居的孩子以及陆佳的同学。

陆佳也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她用功学习是为了妈妈,不让妈妈失望,给妈妈争气。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为了妈妈而努力去做一个好孩子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陆佳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太多成人责任的转嫁。陆佳承担的不是自己的成长责任,而是原本属于妈妈的那份心愿。

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在亲子矛盾中,很多冲突事件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而在众多不合理要求中,家长将自己早年未能实现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现象占很大比例。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很容易挤占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家长之所以会这样做,其实是家长自卑心理的一种外延。由于这些家长不能接受自我现状,而自身又难以改变现实,于是便将这种自我修正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实现完善自我、改良自我的愿望,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慰藉自己内心的不平衡。

可以说,陆佳这些年始终挣扎在一种忐忑的情绪之中,因为一旦无法达成妈妈的心愿,妈妈就会失望。“不被人看不起”几乎是母女俩首要的生存任务。在这种行为动机的驱动下,郑女士依靠女儿获取了内心的平衡,女儿则为了达成妈妈的心愿而渐渐失去了自我。

每一个孩子都不希望接收到父母对自己失望的信息,父母的失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痛苦。因此,孩子总是会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父母察言观色,这种对父辈的观察有些时候比成人对孩子的观察还要细致。虽然有些时候,郑女士仅仅是出于对自己的失望,而不是针对女儿,但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陆佳不可能知晓妈妈言行之下的内心体验,她会将妈妈的这一消极情绪理解为自己不够优秀。

一般来说,孩子只有依赖父母才能够获得稳定生活,才能成长,所以孩子总会依从父母,甚至取悦父母,以得到成长空间和安全感,哪怕父母的一些做法令孩子难以承受,孩子也只有服从。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会发现孩子对父母行为的不适应,而随着孩子独立能力的增强,亲子矛盾逐渐显现,一些孩子过早或者过度的逆反行为,正是年幼时自我受到严重压抑所造成的。

“可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引导。”郑女士辩解。

“当然,父母帮助孩子成长是必要的。”我说,“但是这种帮助应当是建立在尊重孩子成长意向,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否则,孩子就容易出现矫枉过正或者逆来顺受的倾向。”

随着时间推移,当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会产生各种判断和情绪,看孩子越来越不顺眼,对孩子的评价越来越低,甚至出乎自己的容忍限度。其实父母真正不能容忍的是自己,父母竭力修正的,是自己某些缺憾的经历,拼命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因此,难以接受孩子的个性,往往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同时也反映出家长不能接受自己,是出于对自己当下的不接受,而试图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版”或者“完美版”的自己。殊不知,这是一种主动的复制,自己在塑造又一个自己;同时,孩子在被动地模仿、复制家长。这可是一个不妙的轮回。

控制孩子的代价

郑女士说:“有那么可怕吗?当父母的哪会那么自私?”

为了让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拿出一份心理辅导记录,给她讲了董凡的故事。

董凡去年三月来寻求帮助时已经26岁,大学毕业仅3年,却换了11份工作。每个单位他都干不长,一般都不会超过试用期,以至于没有勇气去应聘新工作,因为他担心自己很快又会辞职。三年的奔波与动荡让他身心俱疲。当被问到“你到底喜欢从事哪种工作”时,董凡一脸茫然地说:“我不知道。”

董凡的妈妈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教师,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她未能如愿,她为此耿耿于怀。董凡清晰地记得,妈妈经常说教师这个职业有多棒,每次在电视里看到老师上课的场面,妈妈的眼睛都会闪闪发亮。董凡小时候对妈妈说,自己长大了要当警察、科学家、间谍等等,妈妈的反应很冷淡,董凡觉得很没趣。高考报志愿时,在妈妈的建议下,董凡报了师范专业。毕业后,走上中学讲台那一刻,董凡就知道这不是他喜欢的职业。至于喜欢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董凡的妈妈用自己的期望,不知不觉控制了儿子。”我总结道,“董凡在妈妈的控制下失去了自我,在社会上不知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控制孩子的后果。”

郑女士说:“这是家长给孩子做职业规划的失误,怎么能说是控制孩子呢?”

我解释道:“0~6岁是孩子逐步体验信任感、主动感、勤奋感,培养个体形成希望、意志和目标等品质的关键期。孩子与父母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能否建立良好品质的关键条件之一。这种依恋关系直接决定个体成年后能否形成良好的角色认同感和角色同一性;相反,关系处理失当,也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感,造成角色认同缺失和同一性混乱。成年后会逐渐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具体表现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目标,不易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职业兴趣缺乏,焦虑,易受暗示,没有方向感,体验不到生活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低信任度,不善于自我表达。”

董凡年幼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兴趣点,只是,他的兴趣被无意识地过滤掉了。他的妈妈未能分清自己的内心需求与儿子的真正需求,她望子成龙,而且潜意识中想把儿子培养成一名教师,代替自己圆梦。这种有意无意的导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董凡。当董凡表达自己的梦想时,没有获得妈妈的积极反馈,于是,这种梦想便逐渐被冷冻,因为儿童的每一项兴趣和行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都建立在积极的情感回应基础上。他的探索激情被挤压,兴趣的激发与潜能的开发因此大打折扣。他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生活的方向是什么。

“董凡的故事是个教训,希望给你敲响警钟。”我对郑女士说。

教育从尊重开始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郑女士说,“快教教我,我该怎么做?”

我告诉她,要改变自己的错误做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的自身需求。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做法是从满足自己的潜意识需要出发,还是从孩子的真正需要出发。当父母的努力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我到底担心什么?到底为谁焦虑?为什么焦虑?自己的焦虑是否必要?这些提醒对父母分清自己与孩子的需要大有裨益。事实是,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源泉,才是孩子体验被爱、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不管孩子正在经历着什么,都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避免孩子产生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失去爱的恐慌。

第二,科学比较,减少焦虑。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担心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强,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它会引发父母内心的焦虑,损伤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但是,只要孩子们在一起,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相互比较,从身高、体重到学习成绩,几乎什么都能拿来比较。其实,同学间互为参照系,比较比较也无妨,但只有掌握科学的比较方法,才能够帮助父母远离焦虑,还孩子一个更加清澈的成长环境。科学的比较有两种:一是纵向比,即比较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这样有助于父母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也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二是特色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比较这些特点,能更准确地认清孩子的长处和短处,继而为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风格、维护孩子的自尊找到依据。

第三,顺其自然,学会了解自己的孩子。顺其自然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境界,也是孩子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父母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父母总会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而担心孩子的能力。这种担心会阻碍父母建立对孩子自我成长的信念。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应当从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开始,了解往往也是信任的基础。公开、坦然地接纳、欣赏孩子,如同公开、坦然地接纳、欣赏自己。孩子最需要父母给予他们什么?是无条件的积极接纳。这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不竭动力。

经过四次单独心理辅导,郑女士和陆佳内心的焦虑渐渐缓解。紧接着,我又从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入手,指导陆佳感受友情的甜蜜和集体的力量。很快,陆佳融入了班集体,变得阳光起来了,学习成绩自然越来越好。

上一篇:浅谈高中体育教育中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 下一篇:国外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