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时间:2022-10-08 03:49:13

引领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一、引导启发,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热胀冷缩”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以验证某些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住烧瓶口,把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有的学生则提议用肥皂泡来封瓶口;还有的学生设计出用一个充了气的气球放到热水和凉水中,通过观察排出水的多少来验证结论,等等。此外,我们还常用“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指出书上实验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式吗”“你有独特的见解吗”等语言问题,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具学具、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使用各种方法创设创新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根和茎”时,课前让学生多接触生活,让他们去村边、地头或水塘边采集一些花、草、蔬菜等植物的根和茎,建立了初步的表象;上课时我也准备胡萝卜、大蒜等植物。学生通过手摸、刀切等方法,按质地软硬程度将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接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各实验小组为单位到学校植物园内去采集植物,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辨出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木本植物,经小组讨论后由组长负责做好归类记录,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将各自采集的植物及分类情况带到班级内展示,同时安排好一名同学作为讲解员,回答同学的提问。各小组的综合成绩由实践记录、植物展示、现场解答三方面综合评定,整个过程学生都参与了社会实践、动手操作。

三、加强想象,启发创新能力

人的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教学中我整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学“国旗怎样升上去”,课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并思考: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这一课,课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滑轮的构造,说说它有哪些特点,猜想一下起什么作用。然后在观看电教片的基础上,每组利用手边的滑轮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有的装置成了动滑轮,有的装置成了定滑轮。教师就不同的装置让学生进行了拉重物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因此学生在观察―猜想―思考―操作中一步步得出结论。

四、立足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如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沉和浮”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的“潜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娃哈哈的塑料瓶,用透明胶布把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各钻一个小口并套上一支吸管,一端插入水里,一端使它露出水面并含在嘴里。想让它浮时,就向里面吹气,使水排出,“潜艇”则浮出水面。反之,吸出里面的空气,“潜艇”则沉入水底。这个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学生由“潜艇”的原理进而了解到许多鱼类,它们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水中自由游动。

五、积极动手,享受创新乐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当学生实现了创新目标,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成功者,去体验创新的成功感。例如在教学“研究透镜”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制凸透镜。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可以用玻璃珠、玻璃棒、玻璃杯,也可以用烧瓶、透明塑料瓶装水来做,还能用水滴、冰块等多种材料来做放大镜。第二天,学生纷纷拿着他们的杰作来找我了!有高倍的水滴放大镜;有在玻璃杯中装了有颜色的水制成的有色放大镜;有藏在保温盒的冰块里的冰放大镜……望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也体验到了创新的成功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引领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

上一篇:开拓实验教师成功之路 下一篇:由应考现状谈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