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小学班会课主题的选择与提炼

时间:2022-10-08 02:08:08

例谈中小学班会课主题的选择与提炼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渠道。与其他课程相比,主题班会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发挥其情感感染、导向凝聚、明理激励等功能,进而达成促进学生“真实成长”之目的。主题班会课要更具内涵和质量,就必须赋予“活动”实质性的内涵,其中主题的选择与提炼是关键。

一、小中见大“重引领”

“小中见大”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基本方法,它是指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表现中挖掘整合提炼主题。“小”指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普遍现象;“大”指透过这些小事、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和蕴涵的教育价值。[1]“小中见大”要求班主任养成教育的敏锐性,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挖掘进而整合出具有引领价值的教育主题。

例如,“普遍二孩”政策出台后,一些家庭有了“二孩”或准备要“二孩”,但因相应的亲子沟通、教育引导不到位,一些家庭中的“老大”出现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反常。对此,班主任应敏感地意识到,教育的契机出现了。最近一段时间,班上有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反常态,总显得心事重重,上课老走神。交流后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准备生“老二”,且妈妈已经怀孕了,小姑娘感觉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即将一去不返,所以情绪低落。为此,笔者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近70%的老大不想要弟弟妹妹,主要是担心生活现状被打破,怕弟弟妹妹夺走了父母给自己的爱。

据此,我准备组织召开一次“我要做真正的老大”主题班会。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班里学生的家庭成员现状及未来父母是否有生“二孩”的打算,对已有“二孩”和准备要“二孩”的家长分别进行采访摸底并录像。活动当天,我邀请了部分家长共同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烦恼”,请部分孩子聊聊近期家里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心底的小担忧。第二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主张”,以“是否支持爸爸妈妈生个弟弟或妹妹”为辩题,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老师相机提炼双方主要观点,择机播放录像,家长择机发言,帮助孩子消除误会和顾虑。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普遍二孩”这项政策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是否生二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但父母更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与父母增进沟通和交流,无论父母是否生“二孩”,我们都应理解父母,并以行动支持父母。第三板块为“我是老大,我要做真正的老大”,请几个原来就有弟弟妹妹的学生交流做“老大”的感受,如“我教弟弟做算术”“家有小千金妹妹”“小小跟屁虫带给我的快乐”等,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好真正的“老大”。

可见,“小中见大”的班会课因其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契合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因而对引领学生成长大有帮助。

二、大中见小“接地气”

“大中见小”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常用方法,指从社会大背景或热门话题中联系教育实际提炼主题。在这里,“大”指国内外近期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小”指学生对重点、热点事件的真实态度和认识。“大中见小”要求教师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或大事件中挖掘主题。

例如,体育新闻、体育明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底,在田径世锦赛4x100米接力决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银牌。事后,四名队员莫有雪、苏炳添、谢震业、张培萌都成了孩子们的偶像。开学后我即以此为素材,提炼出班会主题“成功的背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运动员训练的艰苦、比赛的激烈,观看对他们的专访,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再如,游泳世锦赛100米自由泳飞人大赛中获胜的宁泽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后,我让学生联系“飞人”刘翔曾经的退赛,领悟运动员成长的艰辛,认识到要真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既敬仰他们成功时的伟大,更理解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渺小,看到卓越运动员夺目光环下身体和心理的巨大付出和历练,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再如,“扶不起的中国老人”事件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就此,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中做过调查:“看到陌生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在地,你会去扶吗?”结果全班41名学生中,有39名孩子明确表示不会。原因主要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有关报道,怕被冤枉。就此,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剖析、深入思辨、遥想未来、角色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教育。结果,至主题活动告一段落时,还有4名同学表示不会去扶摔倒在地的陌生人。这样的教育效果虽出人意料,但恰恰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主题班会创设的教育情境、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利于反映学生真实的心理和观点的。

“大中见小”的班会课因主题架设起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与学生生活、思想的沟通桥梁,显得“接地气”,因而往往能取得真实而深刻的效果。

三、旧中出新“拓视野”

“旧中出新” 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创新方法,指的是从常见的观念中引发新的思考,在思辨提升中提炼主题。[2]“旧中出新”要求教师改变思维定势,以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迪与教诲。

例如,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往的教育焦点是“团结合作”,学生也大都认同,但这恰恰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为此,我借用这个老故事,设计实施了“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主题活动。以下为活动实录摘要:

活动伊始,老师直接导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都听过吧?许多人批评这三个小和尚。我不赞同。我细细研究了这个故事,觉得要为他们鸣不平。我觉得,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罪魁祸首是――庙里的那根扁担!谁让庙里只有一条扁担呢?这根扁担,一个和尚可以用它挑水,两个和尚可以用它抬水,三个和尚咋办呢?就是这一条扁担惹的祸嘛!

“我不同意!”“没道理!”“跟扁担有啥关系?”不出所料,教室里反对声四起。

当然此时他们只是以一种思维的直觉作了一个浅显的判断。

“为什么不能怪扁担,请用你设计的方案说话!注意:三个和尚暂且称为甲乙丙。”老师提醒学生先安静思考,然后开始辩驳。

结果,学生想出了三四种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甲乙丙分别挑水,一人一周。

为用好这一生成性资源,老师追问:“这个方案好在哪?弊端在哪?”

有学生说:“还是一人轮一天更好,不然太累了。”有学生说:“这个方案不错,另外两个和尚在不挑水的日子可以全心念佛。”

见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以上思路,为进一步激活、深化他们的思考,老师问:“哎,三个和尚每天念经,生活其实很枯燥,那挑水这种事就仅仅只能用这种轮值的方式吗?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一时间,“剪刀石头布”“猜谜比赛”等等方法应运而生。课堂里顿时一片沸腾!

“这样很公平!”“这样大家都服气!”

老师继续追问:“三个和尚同居一室,每天朝夕相处,挑水这件事非得每个人干一样多,体现所谓的公平吗?”

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而后又热闹起来:

“其实当天谁有空,谁就主动去挑水嘛!”

“要是谁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其他人就帮帮忙呗!”

“大家都主动做,不愁没水喝!”

……

这一活动,真可谓课已尽意未穷!在这个讨论型主题活动中,“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已经远远超出原来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这里有友谊,有情义,有对公平的深入理解,其内涵不断加深,学生思辨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

可见,“旧中出新”的班会课往往主题灵动,学生思维的框架被打破,思想火花不断迸发。

四、即兴生成“引共鸣”

“即兴生成”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有效方法,指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捕捉“点”,延展“面”,即兴生成更具挑战性和有意义的主题。这样的话题往往更利于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一节品德课上,男女生开展竞赛,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宣布比赛成绩:“因为男生在比赛过程中不够遵守纪律,所以女生组加50分,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女生赢。下课!”教室内顿时一片唏嘘:“不公平!”“绝对不公平!”“这样的比赛没有意义。”老师原想通过给女生加分的方式,“教训”这些不遵守纪律的男生,但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对此,老师没有“气急败坏”,而是灵机一动,说:“我好像听到有同学在说不公平。既然这样,这个周四我们就以‘论公平’为主题,来开一次班会课吧。”

结果,班会当天,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公平的含义是什么?”“真正的公平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三个问题分析、辩论、探讨。当时,恰逢区运动会刚刚结束,班上有两位运动员一同参加了百米赛跑,结果一个获奖,一个失利。老师采访这两位运动员说:你们认为比赛结果公平吗?当两位同学都斩钉截铁地回答“比赛很公平”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无论输家还是赢家,他们都觉得是公平的?同学们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因为规则公开,标准统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公平。接着,在“生活中凡事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一环节,许多同学举例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就这样,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与讨论中,同学们对“公平”的理解不断深入,思辨能力不断提升。

“即兴生成”的班会课因其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因而效果显著。

综上可见,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其选择和提炼的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应该有鲜明的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生活或思想实际,并最终对班会课的质量与内涵有提升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瑜洁.主题班会设计的三要素[J].班主任之友,2004(8).

[2]周建丽.浅谈主题班会的设计与组织[J].中小学德育,2012(5).

上一篇:国有建筑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利弊分析 下一篇:去看长江第一云梯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