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尊重·适宜·快乐

时间:2022-10-08 01:30:23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内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而小学教育为分科教育,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吸取相应的经验,两者在教育任务、学习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在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理解、尊重、适宜、快乐”四个关键点,引导教师改进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工作。

一、理解――确定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

1.自理能力。在入小学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简单的劳动技能,能使他们从容地面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如,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生活用品,学会使用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等。

2.学习能力。幼儿园的学习和小学的学习活动有很大不同,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能让幼儿入小学后轻松快乐地学习。如,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3.抗挫、分享和合作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一种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师幼关系是母子式的亲情关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体现的是明显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生活的参与相对减少,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处理事情,使孩子学会忍耐,懂得分享、知道合作。

二、尊重――选择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如何确定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断层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有的放矢地确定教育内容,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

“新人”,幼儿入小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第一伙伴”――幼儿园小朋友,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去结识新的同学,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这使大部分的幼儿感到有压力和负担重。

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我们开展“小学里的新老师”、“我认识了几个新朋友”等教育活动,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着力培养幼儿积极与他人互动、合作、共同分享等。

“新物”,小学中正规的学科科目,严谨的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发现式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因此,给幼儿一段时间去认识并适应即将发生的改变,如通过开展“小学课程表”、“我的小书包”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感知小学与幼儿园即将发生的变化。

“新时间”,大班幼儿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但不会明确把握时间。入小学后,各时间段的任务会十分明确,如晨会课、早读课、上课四十分钟等,有许多幼儿会在入小学初期显得手足无措,上课铃声响了还在玩、上课才五分钟就想去厕所,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让幼儿正确合理地运用各段时间,如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我和时间来比赛”、“小学课间十分钟”等活动。

“新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自由的、活泼的、五彩斑斓的,小学的环境是整洁、整齐、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为避免幼儿陷入不适应状态或学习障碍状态,我们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讨论班级环境布置的改变等。

三、适宜――创造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

1.张弛有度的精神氛围。精神氛围指幼儿能够感觉到的教师、保育员对待他们各种行为的态度。在幼儿园尤其是小年龄段,教师和保育员以“母鸡式的爱”保护和关爱每个幼儿的成长,幼儿对她们的依恋是非常深的,但入小学后,教师更关注的是学习。因此,在幼儿园中的大年龄段,教师和保育员要减少对幼儿生活的照顾,更多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如自己整理物品、学会处理和同伴之间的小矛盾,解决一些问题,教师适当地减少对幼儿溢于言表的赞扬,所谓“把爱藏在心里”。

2.适度适时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活动区角、相关操作材料、活动室墙饰、生活设施、空间安排等。幼儿进入小学后,实物操作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为帮助幼儿适应这种转变,幼儿园可以在活动室的布局、区域材料的投放、角色游戏区的材料准备、活动室墙饰布置等方面逐步调整,如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语言区的故事手偶表演、头饰表演可变为图书、连环画的形式,桌椅的摆放可以模仿小学整齐划一的形式等。

3.井井有条的常规作息。常规作息指班级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常规要求及作息时间安排等制度。在幼儿入小学前,我们要让幼儿理解并严格执行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按照时间安排每个时段的活动,如,用五分钟时间整理玩具,准备做操;活动结束后要主动去厕所;在三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要认真倾听;在二十分钟里吃完点心等。幼儿在幼儿园中养成不拖拉的习惯后,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

四、快乐――选择幼小衔接的组织形式

1.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在大班,幼儿对上小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开展“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一日活动包括上课、做操、升旗、课间活动等,让幼儿真切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幼儿背上小书包上幼儿园,感受做小学生的心情;请小学老师介绍少先队、值日生等活动,参加一年级的娱乐、智力竞赛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2.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小学和幼儿园在教育工作中极少往来,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缺少沟通和了解。因此,小幼双方共同搭建教研平台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发表对新课程的看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看法,可以从更深的层面了解小学与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差别,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如,小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游戏元素,而不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而不应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3.家长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家长对孩子上学后的期望是非常高的,但也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充满困惑,家长往往会将这种焦虑和压力转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写拼音、做算术、学英语、练汉字,学习成了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成了孩子的一种负担。

对此,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小学教师一起交流、反馈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见,编辑园刊、家长月报,向家长宣传的幼小衔接工作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家园保持密切沟通,统一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

上一篇: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