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划建筑如何承续与创新的探讨

时间:2022-10-08 01:20:27

对规划建筑如何承续与创新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和色彩以及园林设计的创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规划建筑如何承续与创新。提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建筑,而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建筑;苏州博物馆;建筑形式;园林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设计应该是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的使用,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是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贝聿铭

1 设计理念和总体布局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江南地域文化的代表,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享誉中外的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载体。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代表的拙政园,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园林的代表。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位于苏州古城核心的拙政园历史街区,它北邻拙政园,东接忠王府,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样一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设计一座现代建筑,既需要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更需要创新的理念。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促使贝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完美结合。设计中,他很好地遵循了苏州城市发展“双面绣”的理念,按照“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的思想,本着“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从而使苏博新馆成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新馆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了传统的合院布局形式,自西向东分成三段式布置,中部为主入口、中央大厅和中心庭院,西部是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西接次展区,中轴线上的中心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为保护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充分考虑了周边古建筑的因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入口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总体布局上,新馆建筑采用了与周边古典园林一致的院落式组合,延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中轴布局模式,同时亦采用了传统园林的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的造园手法,在设计中力求变化,避免重复,营造幽深的意境。正是这种新老庭院的相互交融,高度、体量上的相互匹配,形式、色彩上的高度和谐,使新馆建筑与周边历史建筑相互呼应,宛若天成。

2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

苏博新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惊,大面积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顶呈几何形构图,极具现代特征,好像完全脱离了传统,待细细品味之后,方才明白贝老先生通过对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建筑形式的重新解读,将自现代建筑元素中提炼出的三角形和几何体,与江南传统建筑屋顶的潜在三角形、线形的围墙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并融入粉墙、黛顶、漏窗等苏州传统建筑的元素,简洁、抽象、富于变化,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建筑在单体设计、建筑材料和室内设计等方面也有独特的创意。

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前庭与中心庭院之间,作为博物馆的门户与客厅,贝老一改传统的四方形空间,将大厅设计成八角形,并通过墙体高度的递增而变换造型,深灰色的花岗岩边饰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传承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内部空间融合了传统园林建筑“厅空间”的要素,相对封闭但又通透,四向不同程度的开敞,正对中心庭院的一整面落地玻璃,使庭院景色一览无余,而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漏窗,分别对着室外的一簇竹林和亭子,以窗框物,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大厅的屋顶借鉴了传统的“老虎窗”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使整个空间简洁大气,现代中蕴涵着古典美。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贝老塑造空间的语言是简单的几何形,但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极为看重色彩的运用,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江南,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色彩运用得比较淡雅。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黑白灰的色彩延用了千年,古城的风貌仿似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水画。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承续了苏州清秀淡雅的色调,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为了追求材质上的统一,传统的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所取代。在高低错落的建筑中,深灰色花岗岩屋面和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完全融入了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之中,彰显出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含蓄的江南士风和文化。

3 园林设计的创新

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他的特色不仅在于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大的布局上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小的表现手法上,通过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美艺术品点缀园林,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通过大的中心庭院和四个精巧的小内庭院,将内外空间相互串联,使建筑融于自然。

与中央大厅相对的中心庭院,东、西、南三面被新馆建筑相围,北与拙政园相邻,是贝老在苏州古典园林基础上创新出的现代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传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人文气息和神韵。中心庭院内最吸引人的是北墙下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处理手法,不仅楔合传统园林书画构图的原则,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仿似一幅水墨山水跃然纸间,呈现出“平远”的意境,与北墙外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谦和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在这里为我们展示出独到的匠心,通过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断挖掘提炼,创新出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而又传承于苏州传统文化的园林景观,为中国未来园林设计理念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在造景手法上,贝老可谓独具匠心。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宋代民居――“墨戏堂”,是贝老有感于宋代文化在苏州文化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用来展现宋代文人文化之内涵,以及展示宋代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的。由于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在,“墨戏堂”是根据古画,参考《营造法式》建设的。

中心庭院内的池塘作为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取自书画处理的留白手法,通过大面积的水池与周边紧凑布局的建筑,形成统一的画面,在疏密的对比中,水色天光,庭院仿似扩大一倍,水中建筑的倒影随阳光的入射角度而不时变化着,虚实相生,如梦如幻,浑然一体。

漏窗作为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眼”,被贝老在新馆设计中广泛使用,菱形、海棠形、六方形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沿着长长地墙而设,令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 “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建筑,而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承续与创新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发展,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但同时更要创新,以显示他巨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时候。

苏博新馆的设计,没有所谓的喧宾夺主,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从传统中求“新”求“变”。正如贝老1976年,在设计香山饭店时所说的“我的真意是寻求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道路”。苏博新馆为我们展示的“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规划、建筑设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中材料及设备价格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