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新月天如水 满纸清辉文若诗

时间:2022-10-08 12:57:09

写作是一次心灵的倾诉,是个体对生命的感悟,是思想的清泉在文字间的流淌。在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我校柳袁照校长提出了“诗性写作”的教学理念。“诗性写作”是“形象的”“审美的”“纯真的”“超越功利的”;是一种以“文化浸润,情感体验”为方式的教学;是冲破重重迷雾,回到“原点”,让学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重返“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境界。“诗性写作”追寻的是一条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抵达心灵深处的路径。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将写作融于生活,写出真情实感,进而使之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呢?

一、 回归主体,抒写性灵

“诗性写作”,首先需要教师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自己是写作的主人,那他才会尽心竭力地去写好。

首先,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有了自信,也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写作也不只是学生的事,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这也就是“诗性写作”特别提倡的教师要写“下水作文”。教师“下水”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

观摩柳袁照校长执教的一堂高一作文指导课,让我获益匪浅。在分析讲解完其他三篇范文后,柳校长拿出自己写的一篇被报刊多次转载的文章《我的母亲》,对此次记叙文写作专题“写真话、抒真情”作进一步的指导,他先让学生概述文章描写的场景,表达的感情,然后找出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细节,接着继续追问这些片段、细节是否触动了记忆深处的某些事、某些人、某些情感,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写作激情被充分激发后,柳校长以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向学生介绍作文的方法,他以“清泉”和“园林”为喻,强调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强调情感要自然真实地抒写。整堂课以“激活、共鸣、浸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讲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之后的习作中,不少学生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位擅长写作的老师往往能点燃学生一生的写作兴趣,“诗性写作”倡导教师写“下水作文”,这不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在和学生进行习作探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影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二、 情感体验,写出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以作文亦须求真:写真景,言真事,抒真情。在真实基础上写出的文章,才是真情的流露,才能真正打动人。回想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一篇《战胜脆弱》让百分之七以上的考生父母悲惨地死了一回;一篇《拒绝平庸》让阅卷老师惊讶地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考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苦孩子。在为学生作文的矫情和“假大空”感叹时,我们也需思考其中的原因。这一代学生从小是伴随着电视、游戏机长大的,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眼光,“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更使得许多学生疏离了现实生活。经验的荒芜、“地气”的缺失,叫学生如何去思考人生取向、道德价值的问题?于是乎,故作高深、虚假矫情的文章就出现了。

那如何能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亲为、静思、回味等生命体验的诸多形式,才能不断储蓄情感力量,并在持续的沉淀中升华为可能迸发的高昂激情”。也就是说有体验,才有最真的感触,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打动人的文章的。

柳校长倡导的“诗性写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我校高一年级的“曙光行走”就是一次“诗性写作”的体验活动。在历时8个小时,徒步30公里的行程中,学生亲历了诸多生命感受:行走的艰辛、坚持的勇气、鼓舞的力量、成功的喜悦……这已不单单是一次励志的行走,更是一次非常完整的生命体验。活动结束之后的作文指导课上,柳校长通过影像资料对当天许多的精彩瞬间、感人场面加以一一回顾,创设“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寻找新的发现、新的感动,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灵感。接着,又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挖掘,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话题,在“一次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作文”,让学生在增删往复的过程中上下求索,使作文水平得以真正的提高。

有学生在文中这样写道:“曙光行走——与太阳同行,不仅让我真真切切地品味到了大地的滋味,同时也让我学会从自己搭建的空中楼阁回到大地,只有脚踏实地,我的未来才不会是梦。”“在我们互相靠着休息时,内心经久不息的感动被阳光照耀,在以后的岁月里会荡气回肠,就像浪花起落间,才有了咆哮的影像。心脏的位置,向着太阳。”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一大批学生写出了有真情实感的佳作,这些作文写出了心声,写出了学生自己真切的感情,是情感的流淌。连续几年我们都把活动后学生所写的作品集结成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我想,“诗性写作”就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将生活与作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接地气”,有最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才是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源头活水。

三、 文化浸润,凸显诗意

“诗性写作”又是“本真”而“质朴”的。作文教学有一条非常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在阅读中学会写作。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是表达、倾诉。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学生,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而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来自于学生日常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语言和思想。因此在“诗性写作”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第一,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语文课本涉及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范本。第二,充分用好校本教材。作为有着百年深厚底蕴的学校,在吴文化的浸润下,我校不仅有“最中国”的园林式校园,更有着承继百年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校教师所编订的《文学苏州》《校园碑文选》等十多本校本教材,有着鲜明的吴地文化特色,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的优秀读本。在校本教材阅读、思考、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文化的“浸润场”,“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与“历史语文”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作文教学的每一天”的良好氛围。而这“每一天”都是能唤醒学生自觉“求知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场景和写作场景。

“一钩新月天如水,满纸清辉文若诗”,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化的写作境界。让我们将生命融于写作,将写作融于生活,凸显个体的灵动和独特,让“诗性写作”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也说“忧与爱” 下一篇:怎能让精彩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