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幼关系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动”起来

时间:2022-10-08 12:47:03

让师幼关系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动”起来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心中有幼儿,运用机智灵活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励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更好地成长。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优化师幼互动的效果?就自己的实践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供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双方都在“动”,只不过“动”表现的形式、方法不同,教师的“动”即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激发幼儿活动和发展主体的自主性、积极能动性。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提供各种机会,让幼儿可以自己选择,积极地去探索发现。

1.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数学活动的实质是要让幼儿利用材料进行操作来主动探索和发现其物体间的数学关系,因而操作材料是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要让幼儿“动”起来,就必须要有“动”的材料,这些材料,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水平来提供。它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丰富、充足的,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的。如中班学习“比较5以内数的多少”时,我提供了4种不同的材料:看实物画线,按数字贴纸球,实物比较,印比5少的点子等。能力弱的幼儿可先完成第一、二组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后两组的活动,这样每个幼儿都有了“动”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不仅能满足幼儿正规的教育活动,即数学课上使用,我还把它放在数学角等活动中,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由选择,进行操作,去发现、去探索。

2.创设表述的机会

幼儿掌握数学要领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即通过操作获得经验用语言表述动作的结果用符号记录表述结果。因而,让幼儿进行操作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为他们提供表述的机会,“动”的机会多了,既能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又能使教师的“动”有了依据。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通过提问、组织讨论、开展同伴间的讲述活动、师幼共同评价活动结果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述的机会。如在大班学习自编加减应用题时,我请个别幼儿进行编题,然后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组织大家讨论:这样编是否正确?为什么?在相互讨论、相互商量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对编题条件的理解,也使老师对幼儿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正确的了解,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方向依据。因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动”的机会的同时,也是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过程,以便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激发幼儿发挥活动的自主性

材料的提供为幼儿创设了物质条件,但如果幼儿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不能独立、有效地进行操作、探索。因此,要真正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应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方法。

1.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操作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材料,但仍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如数字卡片应怎样来排,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活动结束后应该把学具归放整齐等。这样,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保证活动顺利地开展。所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训练的方法,加强幼儿良好操作常规的培养。

2.帮助幼儿理解活动材料的操作方法

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下活动的材料、方法。如中班学习“5的数数”时,我提供了新材料“数物拼板”。活动开始后,就向幼儿介绍这是什么材料,它是怎么玩的,要卡片上的实物数量和数字一样多的两张卡片才能相拼接。幼儿了解了方法,活动起来就比较积极,同时,教师积极地参加幼儿的活动,真正到活动中去指导、帮助幼儿。每个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不尽相同的,能力上差异较大,他们对一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同样的一种材料,幼儿在使用过程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玩”,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积极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引导他们表述出来,就无法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也无法加以指导,不知道他们怎么会做错,错在哪一步,显然就无从下手。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教师要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引导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表述出来,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提供幼儿“动”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更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表述,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善于回应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调动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让师幼关系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动”起来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清安小学幼儿园)

上一篇:浅谈教师情感对学生课堂智力活动的影响 下一篇:试评“学习目标”的“得力”与“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