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婴儿

时间:2022-10-08 12:12:14

“悬崖”边的婴儿

1960年的春天,美国一位女心理学家埃莉诺・吉布森来到科罗拉多大峡谷度假,还带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她们在峡谷边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无意间回头眺望,身后是犹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测的峡谷,女科学家顿时紧张得心跳猛然加快,浑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带后,她低下头看着怀里沉睡着的孩子,突然想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婴儿是否会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的感觉,并对此有所反应?

她决定通过研究找出答案。

回到工作室后,她与同事理查德・沃克一起共同设计了一个人工“悬崖”――视崖装置。这个装置是一大块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中央板一侧的玻璃上铺有一块黑白棋盘图案的布,中央板另一侧的玻璃下面约一米处铺上同样棋盘图案的布,形成“悬崖”和“浅滩”。

他们给婴儿造成一种错觉,这一边似乎是“悬崖”。婴儿可以探望“悬崖”,但不会跌下来,因为实际上是一块平整的玻璃。“视崖”――一词由此而来。

他们最初选择了36个6个半月到14个月的婴儿进行实验。

他们将婴儿放置在视崖的中央板上,让母亲交替地站在视崖的深侧和浅侧召唤自己的孩子爬向她们。

最初的研究结果是,有27个婴儿愿意从中间的平台上爬到“浅滩”上,仅有3个孩子能够“冒险”爬过“悬崖”来到母亲的身边。研究还发现,当母亲在“悬崖”这边召唤孩子时,他们非但没有爬向母亲,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则是探头看看“悬崖”,又抬头望望母亲,哭叫了起来。

研究者推测,他们的哭叫声是因为感到通不过“悬崖”而不能到达母亲那里。

这个实验表明,当婴儿大约为6个月大,就表现出对“视崖”边界的认识,并明显倾向于待在视崖的“浅滩”,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

接着,他们又利用其它动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鸡、龟、鼠、山羊、绵羊、猪、猫、狗和猴子的幼仔一旦生长到可以进行测试,就表现出深度知觉。小羊在出生后第一天就有深度知觉(见左图)。

1970年,另外两位科学家坎普斯和兰格采用了更为科学和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把实验的对象缩小到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测定他们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时的心跳。

发现婴儿放在“浅滩”时,心跳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而放在“悬崖”时,心跳速度就会减慢,研究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由于婴儿把“悬崖”当作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而并不是认识到“深度”所产生的恐惧表现。

但是,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一边,他的心跳不是减慢而是加快了,研究者认为,这是平时从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使他们出现了害怕的情绪,尤其是那些曾有过摔落经验的婴儿,当他再次面临相似的情境,害怕就难免了。

由此研究可以推理:婴儿的深度知觉不是天生的,它与后天的爬行过程和摔落经验有关。

研究者还利用“视崖”装置对婴儿情绪行为的社会性进行了许多研究。

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浅”的一边,母亲站在“深”的一边,旁边放着一个吸引婴儿的玩具。当婴儿为取得玩具而爬到“悬崖”时,他已具有的深度知觉能力使他犹豫不决。此时,婴儿往往抬头观看母亲的脸,以寻求帮助的信息。如果母亲对他微笑,点头表示肯定、鼓励,他就可能勇敢地越过悬崖,爬向母亲那边;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的表情,婴儿跨越过去的可能性就小得多,甚至可能哭起来。

婴儿与成人主动进行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他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并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判断和行为的调整。可见,孩子与成人的情感交流对儿童知觉品质、情绪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研究者的试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譬如:

* 初生的婴幼儿缺乏深度知觉,不要将婴儿单独放置在床的边沿,以免摔落;

* 在婴儿学会爬行后,可在地上放置一些有高度的障碍物(如枕头),创设一些“坡度”,一方面增加爬的难度与趣味性,一方面也可以发展他们的深度视觉;

* 在整个养育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别忘了充分运用我们人类丰富的表情,高兴、满意、生气、害怕……通过这些表情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信息。

(ecc・芝麻开门儿童摄影小模特:秦晓语)

上一篇:特别呵护宝宝的特殊生理期 下一篇:孕中期妈妈的“椅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