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7 11:59:36

高校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通过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以上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找出硕士研究生在羽毛球消费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更好的强化研究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引导其进行正确的羽毛球消费和等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 羽毛球消费行为 因素分析

在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大背景下,国民生活水平、消费意识 、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都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的加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拟将研究生作为研究的消费群体,对我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主要影响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因素,根据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促进研究生进行合理羽毛球消费和提高其积极地消费维权意识等提供理论依据。

一、影响普通高校在读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对羽毛球消费的影响

体育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体育消费是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以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的个人消费行为,也是个人在完成正常的工作和必要的家务劳动等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里的个人消费行为[1]。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个人兴趣及锻炼的时间、场地,都和经济相关联,目前来说,大部分研究生还没有固定的收入甚至没有收入,主要依靠还是父母,他们对羽毛球消费品实际承受能力还有所限制,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羽毛球消费品因素对羽毛球消费的影响

羽毛球用品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质量、价格、款式和售后等因素,每种因素都会对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行为产生影响[2]。研究生在购买羽毛球消费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不尽相同的,在羽毛球消费品自身因素中,羽毛球用品自身的品牌对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行为影响最大,此外羽毛球用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也对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商家在生产羽毛球用品时,应该在严格控制质量的同时,一定要掌握市场信息,既是调整好价格,保证商品在羽毛球用品市场上顺利的流通,满足广大研究生对产品的需求。

(三)消费者个人自身因素对羽毛球消费的影响

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包括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观两个方面,只有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所在,才会萌生对体育的需要并产生消费的动机,从而为体育消费提供内在动力,驱使消费者为满足需要积极进行各种活动。如果一个研究生对羽毛球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毫无认识,对羽毛球运动毫无兴趣,就不会养成羽毛球锻炼的好习惯,也不会将金钱投向羽毛球消费的。因此,消费者个人自身因素对羽毛球消费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四)高校校园环境因素对羽毛球消费行为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体育氛围,使在校大学生在这种体育氛围中接受体育的教育和熏陶,并逐步建立起与这种体育文化相一致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习惯[3]。健身文化孕生于浓厚的健身氛围,有好的健身氛围和文化,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的健身行列中。因此,各学校既要加强羽毛球场地、器材等硬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强羽毛球健身氛围的软环境建设,还应加大研究生对羽毛球的参与度,从羽毛球运动上提高研究生的体育生活质量。

二、促进高校研究生羽毛球消费行为的措施

(一)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借助社会、学校和各种体育传媒的力量大力宣传羽毛球消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借助学校报刊、广播、网络和宣传栏等多种渠道的为研究生提供广泛、可靠的羽毛球消费信息,促进研究生积极地参与到羽毛球消费行为当中来。

(二)各高校研究生院和政府等相关职能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采用引导、教育和宣传的方式向学生宣扬“健康第一”和“花钱买健康”的科学健身理念,帮助研究生建立好的羽毛球锻炼习惯,培养其正确的羽毛球消费行为动机。

(三)各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增加羽毛球运动的参与度,加大学校的羽毛球馆和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为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行为提供客观环境上支持;羽毛球相关企业和商家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研究生的羽毛球消费为导向,积极研发和生产适合研究生消费的羽毛球消费用品。

参考文献:

[1] 汪现义.广西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

[3] 刘辉.武汉市羽毛球爱好者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4] 陈华.体育消费行为理论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

上一篇:篮球选项课中“联赛制”教学模式研究初探 下一篇:浅谈马拉松训练特点及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