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我是个敢做梦的人”

时间:2022-10-07 11:32:14

聊起自己的创业史,王琼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仿佛任何时候别人问起来,他都能马上给你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毕竟这些都是王琼曾经一步一个脚印经历过的事情,一切都是那么记忆犹新。因此,整个采访过程都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场访谈,反倒像是一个长辈在给晚辈讲述自己的一段传奇。

三次创业尝试 在失败中咬牙坚持

1999年,仅15岁的王琼便跟朋友一起进了某工厂养虾,工作了一年后,不甘平庸的王琼放弃了这份给别人打工的工作,开始自主经营个体户,在演丰镇上卖起了猪肉。爱折腾似乎已经是那个年纪的王琼的一个特质,于是这样的生活也没持续多久,一年后,王琼又换了工作,进了海口市环卫局,那时的他才18岁。进了环卫局的王琼上午干完活,下午一般都没事干。闲不住的他开始利用这样的空闲时间找了很多兼职,跑过业务、帮人拉过货,也做过中医保健师、足疗师等工作,做足疗师时,王琼不断向他人学习,自己也反复练习操作,慢慢的,手艺由熟练变成了精湛,后来逐渐受到老板赏识,被提拔到了管理层。逐渐积累了一定资源和经验的王琼,通过技术入股,跟一家小企业合作开起了一家足疗保健休闲店,但由于客观原因,这家足疗保健休闲店一年就停业了,王琼的初次创业就此告一段落。

王琼只能继续待在原来的足疗公司做管理,由于足疗店会经常洗毛巾、床单等用品,在工作中会经常接触洗涤,王琼逐渐对这个行业燃起了兴趣。但苦于没本钱,所以一直止步于想法。直到2005年,经过一定的资金筹备,王琼跟足疗店经理以及环卫局的一个同事合伙承接了一个非常小的洗涤厂,主要经营洗床单、毛巾、毛毯、窗帘等用品的洗涤业务。但那时的王琼虽然有一腔创业的热血,但是没有经验,洗涤厂经营了半年多都没有盈利,无奈之下只能想尽办法找另外的股东借钱。王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时的洗涤厂规模不行,特别辛苦,也挣不到钱,经营了一两年,大部分股东就散伙了,只剩下两个股东,“当时压力真的特别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依然对洗涤业市场充满了信心,”王琼说。2008年,王琼再次向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扩大规模的想法,同时又找到了一个股东,打算重新开始。

就在这时,王琼的一个昔日好友回到三江镇当镇长,强烈推荐王琼回乡创业,又恰逢2008年底国家了一系列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文件。于是,王琼返回自己的家乡三江镇,他砍掉了自家的橡胶林,开始建造洗涤厂。尽管如此,王琼依然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24岁的他四处向亲朋好友东拼西凑了75万元现金,才得以渡过难关。洗涤厂在王琼的精心经营下慢慢成了一定规模,终于能正常运营,第三次创业初见成效。

王琼表示,洗涤厂规模完善的过程特别辛苦,在农村办厂很不容易,会面临很多困难,距离城市较远、招工很难、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经济基础也很薄弱等等,层层困难困扰,资金、工人、知识、时间都缺。但是,他却依然坚持了下来。“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从小家里就特别穷,家中孩子多,父母身体也不太好,父母送我们上学特别不容易,我就会想为什么父母能吃这么多苦,我就不能吃呢?所以不管怎样都咬牙坚持,自己必须坚强,而且必须要成功!不然怎么还钱给别人?”说这话的时候,王琼的语气很激动。他还提到,最累的时候一个人当三个人用,逢年过节厂里业务会特别繁忙,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国庆的时候,连续十天十夜,可能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

经过王琼的努力,2009年,他创办的洗涤厂搬到了三江镇茄u村,于同年5月12日正式营业。到2010年时,洗涤厂已达到拥有百余名工人的规模,其中包括一些残障人士和农村妇女,大大地解决了三江镇周边的就业问题,许多人不必出门打工,便可在照顾老人小孩顾全家庭的同时,还能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慢慢的,王琼的事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后来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王琼的洗涤厂也被授予“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的牌匾。各个媒体也开始争相报道,对王琼起了很大的鼓励作用。

一人富不算富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2010年,26岁的王琼在大家的推]下,担任了三江镇茄u村党支副部书记。王琼表示,一人富不算富,想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于是开始琢磨如何发展才能令家乡致富。王琼想到村中有100来亩的橡胶林,这些该如何利用?经过再三思索,王琼与朋友合伙建立养殖基地和工厂,大力发展文昌鸡养殖。2011年,文昌鸡养殖场已经可以正常运转,鸡场中的鸡粪的用途引发了王琼的思考,王琼开始琢磨鸡粪如何利用,经过多方研究,王琼决定利用鸡粪发酵有机肥,开始生产有机化肥。此后,王琼与养殖场周边果园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带领合作方去现场参观了产品,大家对养殖场生产的有机肥纷纷表示认可。自此,许多果园都用上了王琼养殖场的有机肥,这大大鼓舞了王琼的信心,于是更加在有机肥的研究上下功夫,养殖场的产量和营业额也不断增大,有机肥生产也慢慢走上轨道。目前,养殖场每年鸡出笼量可达65万只,年销售额约5200万元,年盈利额130万元,有机化肥年产量7000吨,年盈利额近百万元。

2013年,王琼当选三江镇茄u村村委会主任,次年,上天便给王琼带来了一个大考验。2014年“威马逊”、“海鸥”台风过后,大量橡胶树被破坏,三江镇的橡胶林面积由9200亩下降到1500亩,作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的割橡胶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其他的经济作物、养殖作物等也都毁于一旦。用王琼的话来描述,简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面对一片残败,王琼开始思考该怎么带着乡亲们重新站起来,在避免返贫的同时致富呢?

在政府的领导和鼓励之下以及相关政策的帮助下,王琼多次进行调研、做方案,试图带领农民再次恢复生产。王琼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其他作物都受到了毁灭性的影响,偏偏只有莲雾在台风中存活了下来,仅影响了一季的成果。于是他展开了对莲雾的调研,发现在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台湾,莲雾种植地有15万亩,市场价平均每斤10-20元人民币。而内陆有着十几亿的人口,在2014年时,莲雾种植却不足2万亩。到目前为止,估计都不足4万亩,而将近挂果的不足2.5万亩,可以这么说,只有5%的人知道什么叫莲雾,甚至只有2%-3%左右的吃上莲雾,因此王琼总结出莲雾缺口大,价格和市场稳定的结论,脑海中也浮现了成立莲雾种植合作社的念头,开始积极发动村民种莲雾。于是他到福宝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说服村民齐心种莲雾。面临村民无资金的问题,王琼个人投资开发建设莲雾种植基地,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当老板,公司提供资金和莲雾种植技术,成员在基地里劳动可以拿工资,在莲雾上市后还可以获得基地40%的利润分成,同时还以每亩6万的价格缴地租给成员,赚钱大家就一起获得利润,公司亏损则无需成员承担损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琼的全力动员和示范带动下,全村10多户村民全部签了合同,成立福宝村红宝石种养专业合作社,转产莲雾种植,逐步形成跨区域连片发展的莲雾产业带基地。

上一篇:保留童真的活力和梦想 下一篇:The Grandma do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