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应读书

时间:2022-10-07 11:30:14

才子应读书

如今有些自命“才子”的头面人物,很少读书,尤其不读经典。

有一位先生写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投给了一家出版社,尽管书写得很不好看,编辑还是耐着性子将书稿读完。编辑是位很含蓄的人,指出不足时多是点到为止,着重奉劝他多读一些书。那人听了大不以为然:“你这是怎么说话哪,我是要当‘作者’,并不是想当‘读者’,读那么多书干啥?”

这或许是一个经过演绎的笑话,但是它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部分人不读书却要写书,不读经典却想写出经典的浮躁心理与急功近利的心态。

宋真宗年间,在成都做官的张咏听说朋友寇准做了宰相,对属下说:“寇准是个奇才,可惜的是读书太少。”过了不久,张咏回到京城,拜会寇准,老友相见,谈得十分投机,分手时,寇准送他一程又一程,并恳请张咏:“何以教准?”早有准备的张咏语气虽缓,却是脱口而出:“《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明其意,回到家里,立马找出《汉书》,翻到《霍光传》这篇,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一直读到文章快结尾了,发现“光不学亡术”一句,恍然大悟,笑着自语:“这个张咏是绕着弯指出我的缺点呀!”

霍光当过汉朝的大司马、大将军,相当于宋朝的宰相,由于他不怎么读书,见识浅显,酿成一些弊病,最终导致家族的败灭。

有一位作者,手中掌握一点小权,他凭着读点“文摘”或时文,对当今社会形态略有一知半解,自以为见多识广,经常写些鸡零狗碎的短文,不论县级、市级、省级乃至部级的报刊,见刊就投,见报就寄,真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有时人家也关照他多少是个有点权的头面人物,故大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熬的年头多了,倒也混个脸熟,且颇有“良性循环”的效应。有人不知道我与他是熟人,在我面前称他的文章是“口水文章”。

以我浅见,学然后知不足。他的毛病就出在“不读书”上。不读书还总想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才子”,不屑于古书古文中“之乎者也”那一套。我以为他是精通外国文学,不料他在一次大谈出国旅游,炫耀自己了解多国风情、民俗时却说:“我去过十几个国家,一些国家的文学氛围给我的直感是:如今的俄国人已经不大理睬托尔斯泰了。法国人因为喜欢新潮流,所以没有几个人再看巴尔扎克。美国只有一个作家,叫海明威。英国和德国各有半个诗人,英国的叫拜伦,德国的叫海涅。”

清人王永彬说:“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生活的哲理也真是如此证实的,治理家庭首先得把自己治理好,不论说话或做事,一定要谦虚谨慎,心平气和;读书更不是装装样子,满书架的书当摆设,或专供外人参观,自己连翻一下也懒得。大凡有真学问的人,没有不读书的,而且都是细读精读,读出书中的精髓,从而使自己见识过人,明白事理。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青年人:“读书之道,只有两件事:一为进德,一为修业。进德,以诚正修养为归宿;修业,以谋生自卫为正鹄。”看来“才子”不读书,那肯定是个假才子,是一个德不进,业不修的人。

【原载2012年11月27日《解放日报·朝花》】

上一篇:“王教授”与中国大学 下一篇:不需要的“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