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歌唱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

时间:2022-10-07 11:24:51

浅论歌唱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晶,它具有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类情感并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品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②

一、歌唱的情感体验

首先,歌唱的情感内容来源于声乐作品。音乐家感物生情,形之于声,声乐作品作为歌唱的源头,其创作过程是词曲作家的情感在历经生活的千锤百炼后被激发,通过艺术创作使情感得以体现和升华的实践过程。作曲家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运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诉音调表现东北人民的丧家亡国之痛,它激励着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拿起武器为民族解放不畏流血牺牲而英勇奋斗;《我爱你,中国》的歌词通过一连串排比性的语言、明朗而高昂的曲调,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山川秀丽,抒发了对中国的无比深厚的爱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则是通过叙述者、父亲、儿子及魔王四个角色,讲述了在黑夜中,父亲怀抱病儿策马飞奔、待穿过森林回到家中时,儿子已经死在了他的怀中的悲惨故事。……所以,一度创作出来的声乐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它们为歌唱者的二度创作(即歌唱)提供了所需要的情感内容。而歌唱者通过二度创作将声乐作品所赋予的情感内容传达给观众或听众,所以歌唱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演唱者自己的情感和声乐作品中表现的情感(也可以说是词曲作家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其次,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歌唱是以歌声为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因此,歌唱者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外,其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对音乐内涵感知的深刻程度都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现实世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亲人的悲欢离合等等都是歌唱者精神世界的情感来源。歌唱者必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注重生活体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用饱含情感的美妙声音传达给听众。

歌唱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清末张怡庵在其所编辑的《六也曲谱》中论述道,“风度曲者之能体贴也, 不仅从剧本揣摩之, 必熟悉古人之历史及当时之情形, 设身处地, 摹仿其人之情性、气象。于是离、合、悲、欢无不中节, 喜、笑、怒、骂尽是文章。超之象外,得其环中, 不求其神似而自有神似之一境矣。”③已故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沈湘先生说:“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④。沈湘教授所说的表现能力包括: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善于运用歌唱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等。声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一般从作品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再到声乐作品整体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并在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加深认识而不断完善。只有在对声乐作品情感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深刻、准确地领会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声乐艺术审美的表现与创造。

歌唱时的情感体验必须准确而深刻。所谓准确就是歌唱者所捕捉和感悟的情感不仅要和声乐作品本身所蕴涵的情感相吻合,而且还要能够感受到其本质属性的特征。歌唱者只有准确把握了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情感,才能准确诠释词曲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深刻内涵。所谓深刻性就是要深层次地感悟和领略声乐作品的情感力量。人们对声乐作品的心理感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对单纯的喜、怒、忧、思、悲等情绪进行感受表述性心理,表述性心理属于人的第一感觉,它比较容易刻画和表述。而另一种是对交织在一起的多种复杂情绪进行感受的隐喻性心理,它属于人的第二感觉。体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内涵时不能从歌谱前面的情感提示上肤浅地了解情感,更不能“顾名思义”、“望文生义”,而是必须通过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深层次地挖掘其所蕴藏情感和深远意境。

比如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作曲)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声乐作品,歌词部分来源于“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和刘北茂)之刘半农于1920年留学欧洲期间所创诗作《情歌》,不久刘半农将诗名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后经反复推敲最终定名为《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中的“他”指代祖国,表现的是当时诗人对“千疮百孔”的祖国的依恋和关注,它表现的是一种“大爱”,而不能把这首作品狭隘地理解成为一首纯粹的爱情歌曲。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的情感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比生活中的情感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更富于形象的美感特征。

歌唱者对声乐作品情绪及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是真挚而诚恳的,准确而深刻的,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声乐演唱中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歌唱的情感表达

歌唱的目的在于激起符合思想内容的情感,从歌唱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来看,情感体验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将声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通过歌声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审美情感的表现虽不是艺术创造的全部,但是它却赋予歌声以魅力和灵魂,只有声情并茂地歌唱,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因此,歌唱时的情感表达的状况也决定着艺术美的质量和水平。

声乐作品中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质及音乐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音乐倾向性和张弛感的丰富变化,而歌词的语言逻辑、语义概念的信息又传递思维概念或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具体的描绘。因此,音乐的表情性质与文学的表意功能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为人们更好地表达、传递、交流、感知、领悟歌唱声响信号中的思维信息、思想情感和情感内涵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上述音乐与文学诸要素的表达离不开歌唱情感表达的物质基础――歌唱者的嗓音,歌唱技能技巧中呼吸、发声、共鸣与咬字等要素的全面而均衡的驾驭是歌唱情感表达最基本的表现工具,是表达审美情感、进行声乐艺术再创造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在准确、深刻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良好而娴熟的歌唱,才能把声乐作品转化成富有审美感染力的歌声。

不同的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审美情感需要表达,所以,歌唱者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对声乐作品情感体验得越深刻、越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就愈富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者和听众也才真正获得艺术美的愉悦和熏陶。反之,如果在歌唱时只注意音准、节奏等纯音乐要素,只注意呼吸、发声等声乐技巧,而忽略了对声乐作品内容的了解,忽略了对所要表达情感的把握,那就不可能唱出感人的歌声。我国清朝戏曲音乐论著《顾误录》中就指出“口中有曲,心中无‘曲’者,纵令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⑤

纵观古今中外声乐艺术领域,艺术造诣深的歌唱家无不在具有精熟演唱技艺及表现方法的同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歌唱情感,使自己的表演从内心体验到形体表现,从声音造型到情感处理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在谈论其演唱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时说:“演唱时关键是个‘情’字,不管是哪一首声乐作品,即使是最简单的短篇,我必须考虑诗意、曲情,我总是在‘唱心’‘唱意’‘唱情’不只是‘唱声’”⑥。已故声乐大师温可铮先生在演唱《跳蚤之歌》时,把其中的各种“笑声”表现得淋漓尽致:讥笑国王的昏庸无能、嘲笑跳蚤的装腔作势;有表现讲故事者轻蔑的冷笑,有表现人民大众勇于抗暴大喊“捏死它(跳蚤)!”的纵情大笑。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其独唱音乐会上面对恩师周小燕先生演唱《老师,我总是想起您》时的感人场景无不蕴藏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叫人为之动容。……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精湛的演唱技艺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等基础之上的。

由此可见,歌唱的情感表达是丰富的、多样的、动态的,既有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音质等音乐的语义表情,又有体态、神情、动作等非音语义表达。徐行效教授将歌唱情感表达的各种因素概括为“表情动作”,并将其归纳为面部表情、形体表情、语言表情和声音表情四大类。指出:“一首声乐作品演唱的好坏除了声音、方法等因素外,表情动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⑦

结语

歌唱作为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人们常常将其表现归纳为“声”与“情”两大基本要素,其中“声”是通过歌喉发出的流动音响,它是歌唱的工具、是声乐艺术的表现手段。而“情”则是通过歌唱情感体验和表达后表现出来的“血与肉”,是歌唱艺术的鲜活生命。只有注重歌唱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把“声”与“情”有机融合共同承载起声乐艺术实践的审美使命,才能构筑出声乐艺术大厦的真善美。“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歌唱艺术实践无疑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①《毛诗序》,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所言义理最早由孔子传受给子夏,子夏则将其精心整理成文

②《乐记》,作者一曰先秦公孙尼子(南朝沈约、唐朝张守节、郭沫若等);二曰西汉中期以前儒家论乐的综合著作,主要为荀子学派的作品(孙尧年、蒋孔阳等)

③《六也曲谱》,清末张怡庵辑,初刊于光绪三十四年,收昆曲剧目三十余折,详载曲词、科白、工尺、板眼,是学习和研究昆曲的重要曲谱之一

④《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著,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北京第一版

⑤《顾误录》,古典戏曲音乐论著,清王德晖、徐沅澄合著,有1851年北京篆云斋刻本,1959年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⑥《情感――歌唱的灵魂》,王志春,科技信息?穴学术研究?雪, 2007年 14期

⑦《声乐心理学》徐行效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⑧《问杨琼》,白居易,选自〈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四

孙来法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青歌赛给视唱练耳教学带来的思考 下一篇:他用音符和心灵歌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