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研究

时间:2022-10-07 10:49:32

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研究

摘要 为了完善马铃薯—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薯玉套作体系下获取马铃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和马铃薯密度单因素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下,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幅宽1.4 m,马铃薯密度为47 643穴/hm2,玉米密度为52 937株/hm2时,田间单位面积的总产值最高,为65 676元/hm2。

关键词 马铃薯;玉米;套作;种植密度;产量;高海拔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32;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87-01

甘孜州丹巴县地处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垂直分布明显,适宜马铃薯和玉米种植[1-2]。马铃薯和玉米是该地区的主要粮经作物,甘孜州丹巴县及类似地区马铃薯、玉米的种植方式以净作为主,近年部分地方开始采用双行马铃薯套作双行玉米的套作种植模式种植,增产增收效果显著。2008年甘孜州开展“院州合作”项目以来,甘孜州农科所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了一批适宜于山区特殊的立体气候条件及套作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但由于各品种植株性状的差异,其套作的密度也有差异。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马铃薯各个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套作种植水平,特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和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年在甘孜州丹巴县聂呷乡聂呷村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海拔2 550 m,年平均气温12 ℃,年平均降水量613.9 mm,无霜期188~306 d,年日照长达2 242.6 h。砂壤土,前茬作物为净作玉米。试验材料为四川省农科院选育的马铃薯早熟型新品种中薯3号[3-4]和当地主推玉米品种正红311[5]。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幅宽1.4 m(玉米预留行1.1 m),玉米密度52 937株/hm2,马铃薯密度47 643穴/hm2(A);幅宽1.5 m(玉米预留行1.2 m),玉米密度49 407株/hm2,马铃薯密度44 467穴/hm2(B);幅宽1.6 m(玉米预留行1.2 m),玉米密度46 319株/hm2,马铃薯密度41 688穴/hm2(C)。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模式为“双套双”,即双行马铃薯与双行玉米宽窄行套作,马铃薯先播,玉米后播,玉米种植于2行马铃薯之间,马铃薯按窄行距30 cm,单行窝距固定30 cm,播种2行,预留玉米行;玉米按窄行距30 cm,单行窝距固定27 cm,播种2行,马铃薯带与玉米带平行。每个小区3个幅宽,即小区面积分别为84 m2(长20.0 m×宽4.2 m)(A)、90 m2(长20.0 m×宽4.5 m)(B)、96 m2(长20.0 m×宽4.8 m)(C)。3次重复,随机排列。

1.3 田间管理

马铃薯于1月28日播种,每穴播1粒,播前先将种薯切块,保证每个切块2个芽眼,小薯可不切块。马铃薯穴播种前施足农家肥和底肥,分别为农家肥22.5 t/hm2、45%复合肥(15-15-15)300 kg/hm2。出苗后于4月上旬第1次中耕除草,5月初薯苗长至15~20 cm时第2次中耕除草并垒行。期间注意防治马铃薯晚疫病[6]。8月15日左右收获。

玉米于4月10日播种,播种前施足农家肥和底肥,分别为农家肥22.5 t/hm2、45%复合肥(15-15-15)750 kg/hm2。 5月20日第1次中耕除草定苗,按尿素15 kg/hm2对水施苗肥,6月20日玉米拔节期第2次中耕除草,施拔节肥30 kg/hm2,7月20日第3次中耕除草、壘蔸按尿素30 kg/hm2+磷铵30 kg/hm2施攻苞肥,整个生育期玉米和马铃薯田间管理水平均一致。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马铃薯成熟期取样,统一在每个小区中间2行内挖取5 m取样,鲜样去除泥和杂物后称重。

玉米成熟后,统一在每小区中间2行内选取5 m长的玉米带取样,考察总株数、总穗数,并将其收获晾干,折算小区产量。

1.5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3处理,运用DPS7.0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马铃薯中薯3号在处理A产量最低,为26 028.0 kg/hm2;处理C的产量最高,为28 315.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中薯3号的产量逐渐增加。因此,在“双套双”套作模式下马铃薯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1 688穴/hm2。对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F=5.802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套作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正红311在处理C产量最低,为12 449.5 kg/hm2;处理A产量最高,为15 173.0 kg/hm2。产量随种植密度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正红311在“双套双”套作模式下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 937 株/hm2。对其产量进行方差分析,F=281.843>F(2,4)0.05=6.94>F(2,4)0.01=18.00,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处理极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C,处理B也显著高于处理C。说明种植密度对正红311的产量影响极大。

2.3 不同种植密度马铃薯与玉米产值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3个处理的投入成本相同,均为16 500元/hm2,处理A马铃薯和玉米的总产值为65 478元/hm2,纯收入为48 978元/hm2;处理B马铃薯和玉米的总产值为61 371元/hm2,纯收入为44 871元/hm2;处理C马铃薯和玉米的总产值为60 684元/hm2,纯收入为44 184元/hm2。对其纯收入进行方差分析,F=40.088>F(2,4)0.05=6.94>F(2,4)0.01=18.00,处理间效益差异极显著,处理A的田间效益极显著高于处理B和处理C,处理B和处理C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处理A增加了田间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促进了田间的增产增收。

3 结论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马铃薯—玉米套作下,减小种植密度,能增加马铃薯产量,但增产不显著[6],却显著降低玉米产量。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幅宽1.4 m、玉米密度52 937株/hm2、马铃薯密度47 643穴/hm2,为马铃薯—玉米套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此密度下田间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达最大化。因此,建议在马铃薯—玉米套作条件下,为减少土地浪费,增加经济效益,种植密度不宜过低,即幅宽不超过1.4 m。

4 参考文献

[1] 罗建平.甘孜州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思考[J].四川农机,2006(6):13.

[2] 江家荣.甘孜州玉米育种有关问题的探讨[J].玉米科学,1997,5(1):32-33,38.

[3] 王岩珠,徐琼芳.马铃薯新品种“中薯3号”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3(1):78,54.

[4] 杨明晖.马铃薯中薯3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2(10):8-9.

[5] 陈增,柯永培,袁继超,等.玉米健壮素和烯效唑对杂交玉米正红311的株高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90-192.

[6] 贾普选,常高正.马铃薯小拱棚高效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1):37.

上一篇:利用工业废弃料剑麻渣栽培食用菌夏秀玲技术研... 下一篇: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