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和煊:自利者生 利他者久

时间:2022-10-07 10:47:20

放眼全球,节能减排乃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

是他,脚步铿锵,踏响了时代的跫音,

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潜心钻研,

大显身手,

二十五年,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信念始终如一;

热爱祖国,他用行动说话,

将希望播种在自主创新的麦田里,

日以继夜浇灌智慧,挥洒汗水,

任凭日晒雨淋,风吹霜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他一往无前;

他,就是潘和煊。

放眼全球,绿色环保蔚然成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早已在全球气候变暖被关注之时,世界号召节能减排之际,主动庄严宣告: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

毋庸置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是目前形势仍然严峻,抬望四周,还未及时转型的轻重工业产生各种污染,能源的过度开发和采用,都已经不同程度地破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健康。发展绿色无污染产业势在必行,正在不远处向我们召唤。

潘和煊,一位秉着“自利者生,利他者久”精神的爱国港商,顺势而为,抢占先机,一直致力于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已积极开发出微风发电系统等装置,为人类开发新的无污染能源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瞧,他正走在时代的前沿,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绿色环保深入人心,一马当先

据2010夏季达沃斯论坛消息,我国随着经济的腾飞,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200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7.5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30.6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69%,石油占比20%,水电、核能、风能等总计才7%,能源结构严重失调。

大力发展可再生可替代能源实乃当务之急,中国现在应用风能的地区主要在人烟稀少的草原和戈壁或者海岛上,都是利用大型风力发电,风能发电市场广阔。潘和煊先生想人所未想,提前抓住了小型风力发电的空白,研发微风发电系统装置,将微弱的风能积极利用起来为人类造福。他先后设计了多款风力装置,已经申请获得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权。

之前《经济导报》报道过他设计的微风发电系统装置,已经有相关介绍:“只要风力速度达到0.8m/sec便可运行发电,极其适合家庭、大厦、室外、街灯、桥梁、渔船甚至汽车照明。特别是渔船在停止电力供应危急情况下,可借助它应急。”据了解,除此之外还有一款生物动能发电系统装置,只需用1.8磅以上的力度慢慢推动/转动便可发电。其中有一款可用于入闸机,据潘和煊先生介绍,入闸机的原理是将动能转为电能,可储存也可使用,用于地铁站、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进出口关卡。其它还有可携带的装置,包括照明收音机、手机充电组合等,极适用于大型灾难救急应用。

虽然潘和煊先生的发明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新生事物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常常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让“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 他来尝试

潘和煊先生说:“目前世界上‘中国制造’的多,‘中国创造’的少,我希望尽我所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点贡献。”

有人这样评价全世界的产业分工,“发达国家主要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言外之意,发达国家掌握了核心科学技术,是世界自主研发产品骄傲的领航者,发展中国家则只是它的加工工厂,处于全球低价值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最大的优势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和差距。这无疑刺激着发展中国家为富民强国而积极努力的决心。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充当着“加工厂”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上的竞争越发激烈,对国家的战略格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就根据国情,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虽然有关企业和机关组织都积极配合,但仍然收效甚微。有关专家已经忧心忡忡地表示,自主创新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瓶颈,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企业考虑到自主研发产品投资时间长、风险大、成本高而放弃自主创新,急功近利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宁愿用“舶来品”换取短暂的利益,却不用长远的眼光支持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最终只能让国外进驻,抢占市场。

潘和煊先生同样引进国外技术,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停留于引用,在借鉴之后,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高新技术,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上世纪70年代,潘和煊先生开发了手动电筒,这是最开始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初步产品,虽然这样产生的电能不能储存,还需要借助人力,但由于手动电筒永久可应用环保又新颖,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荣获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认可,货物的订购数量达到数百万个。潘和煊先生于1976年获得该手动电筒的专利,不过二十年过去,专利权已失效,获悉至今内地有不少地方还在使用此电筒,潘和煊先生开心而满足地笑了。八十年代,他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内地,为内地普及国产冰箱等电器贡献了力量。

如今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家电品牌格兰仕,潘和煊先生就曾为它生产的微波炉参与研发过微波发射器等尖端技术,并获得巨大成功。今天,格兰仕正火速向世界第一流企业进军,过渡期的那段关于微波炉畅销世界的辉煌,潘和煊先生曾经参与研发的技术可谓出一点力。

2005年,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发,潘和煊先生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汇和微电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广普及环保微电装置。在坚持经营自己的事业,并使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道路上,潘和煊先生还将继续铿锵前行。

从打工到创业,循序渐进

潘和煊先生曾于香港著名大学进修后便开始了长达七年左右的打工生活。第一年,他在一家塑料五金制造厂担任技术员,第二年,他到荃湾一家塑料玩具厂担任工程师,两年后,获聘为环球电子厂工程部主管,这么多年他从未间断过学习,并曾到香港理工大学进修企业管理。经过岁月的锤炼和洗礼,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社会阅历,便决定自己创业。

1975年,潘和煊先生在荃湾开了一家塑料五金制品厂,之后因开发永久手动电筒,事业稳定发展。1983年,他进入内地投资建厂,渐渐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内地,发展两地经济贸易,成为内地引进外国技术的其中一人,如此,才有了后来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础和实力。

现在潘和煊先生是汇和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该公司成立至今已有整整25年之久,分销各类家庭电器电子产品及机械设备进出口业务、在中国内地从事进出口业务及技术合作,也是香港政府公共设施、机电、材料等香港政府鉴定检定供应商。

潘和煊先生说,“我多年的心愿别无其它,只希望中华民族昌盛,祖国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之林能扬眉吐气,摆脱外国人眼中“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也正是这个信念一直在指引着我前行。”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潘和煊先生亦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有识之士,他说,“我一个人所能奉献的力量是有限的,只希望我所做的事情,取之于社会,还能用之于社会,能够帮到别人,我感到很快乐。”

在香港理工大学捐款额达三万港币或以上的名单中,他的名字就赫然在列,他也参与香港职训局奖学金计划,潘和煊先生真正地在关心教育,关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问及潘和煊先生现在有何爱好,他说,“现在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推广环保发电装置上了,过去参加了些社团,但那是很早的时候了,现在全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据了解,1993年,他曾经参加了香港科技与工业发展研讨会,随本港专业人士去西安考察,为促成西安与香港经济作出贡献。1991年,又随该团去访问上海,为振兴上海和繁荣香港通力合作,各取所长。2002年又随团到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交流合作。“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潘和煊先生有些怅惘地追忆道。不过很快他又恢复了常态,接着兴致勃勃地介绍:“现在我每天早上都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强健的体魄,为潘和煊先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坚持自利利他的事业之路上,他还将高歌前行。

上一篇:李显汉:人生最珍贵的… 下一篇:孙大伦博士:富而兼济 士以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