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生活数学之桥 沟通数学生命之路

时间:2022-10-07 10:25:09

架设生活数学之桥 沟通数学生命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促进残疾人生存、发展的重任,数学教学亦是如此。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能力低于健听儿童,他们往往对文字叙述性强的内容理解不透或无法理解,而对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兴趣浓厚,且记忆深刻。这正符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主题式资源,架设起“生活——数学”之桥,让学生在灵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体味数学、使用数学,进而沟通“数学——生命”之路。

一、 认识自我,观照世界

对于成长中的听障儿童而言,认识自我是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命题。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很简单,会照搬语文作文中常写的自我介绍。而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自我,他们更容易看到数字化的自我,感受生命的悸动。因此在不同的年级,我设置了“认识自我”主题式数学实践活动。比如在低年级,侧重了解我们的身高、体重、腰围等。以身高为例,在教室的角落贴上高度表,强化儿童对高度的敏感性。孩子们在与同伴身高的比较中眉飞色舞,用他们的逻辑思考着。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和估算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学习。

在中年级的“认识自我”主题式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时分秒已有一定认识,但对时间长度的感受力较弱。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聋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切,聋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引导学生从自我感知秒、分开始,进而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流逝,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

在高年级的“认识自我”活动中,知道自己的听力、视力等基本情况,明确自己听力损失程度,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助听器的合理使用,保护视力,教者要积极补偿儿童缺陷,开发儿童潜能。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我们的生命指标,在课堂上汇报交流。

二、认识生活,观照未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活是无穷的宝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拓掘数学方法,提炼生命的方式,更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的使命。

在“认识生活”主题活动中,结合听障儿童生活实际,我们重点开展“超市购物”“今天我当家”“感恩的心”“游戏中的数学”等主题活动。比如在“感恩的心”活动中,我引领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制作个人教育账单、医疗账单。加加减减、乘乘除除,一份份账单出台了,孩子们在父母点点滴滴的汗水之中,回顾父母为自己的耳疾奔波于各大城市的医院,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子之心;“游戏中的数学”这一主题对学生游戏进行正面引导,防止其沉溺于网络游戏。我们首先对“我最喜欢的游戏”进行统计,让学生自主选择喜好的方式表示统计情况(图表自选),分别统计学生对各种游戏的喜好程度。引导学生对各种游戏中的等级升级规则进行分析研究,理解游戏不过只是游戏。“今天我当家”“超市购物”等主题则是典型的让学生学会统筹分配时间、金钱,同时带领他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培养听障儿童沟通与交往的能力,观照他们未来的生活。

三、认识自然,观照心灵

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从课本到作业本的简单模式,我们将数学学习的课堂拓展到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体会情感,观照心灵。天圆地方,时空交错。走近大自然,我们能看到生命的对称之美,看到斗转星移的轨迹,看到阴晴圆缺的转变,看到动植物身体的螺旋,看到斐波那契数列……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我们的“认识自然”主题中,我们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自然中认识数目,到绿地和孩子们一起“数一数”身边的大树、林中的小鸟;“比一比”荷花的大小、树影的长短;“认一认”树叶的形状,再用“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小朋友和风筝间的位置关系,感受美与温馨……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认识自然”侧重于引领学生拓宽视野,走向更为神秘的自然,认识自然界的平移与旋转,体会各种平面和立体图形,感受自然界的数列与顺序之美。这样的数学情境设计和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学生充满个性和启发灵性的催化剂……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更多地让学生放眼世界,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诚然,这种主题式数学内容的探索离不开学生日常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学习的载体,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涌动浓浓的生命气息,鲜活、明亮、打动人心。在这里,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更是生命的!

参考文献:

[1]朱乐平.生活中的数学.浙江儿童出版社,2005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把握经贸教育规律 培养经贸事业人才 下一篇:论幼儿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